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病原  拼音:bìng yuán
1.生病的原因。也作「病源」。
2.病原菌的简称。参见「病原菌」条。
《国语辞典》:非病原菌  拼音:fēi bìng yuán jùn
对人类、禽畜及植物不会引起疾病的细菌。如固氮菌、硝化菌、酵母菌等。
《国语辞典》:病原菌  拼音:bìng yuán jùn
造成疾病的实体或微生物。简称为「病原」。
《國語辭典》:病原虫(病原蟲)  拼音:bìng yuán chóng
寄生于人体,引发病症的原生物。如疟原虫等。如:「疟疾源自一种寄生病原虫,经由蚊子叮咬,进入人的血液里,在肝里潜伏增生,再回到血液中。」
《漢語大詞典》:病原体(病原體)
指能引起疾病的细菌、霉菌、病毒、病原虫等。
《國語辭典》:病源  拼音:bìng yuán
病发的原因。《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许胤宗传》:「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也作「病原」。
《国语辞典》:潜伏感染(潜伏感染)  拼音:qián fú gǎn rǎn
潜伏感染是细菌、病毒等致病原存在于身体中,而病徵还没有出现的状况。
《国语辞典》:活性疫苗  拼音:huó xìng yì miáo
减毒的活病原(细菌、病毒、原虫等)所制造的疫苗。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使其产生主动免疫能力。例如可用于防治结核病之卡介苗疫苗。
《国语辞典》:水媒性疾病  拼音:shuǐ méi xìng jí bìng
可以水作为病原媒介的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
《国语辞典》: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  拼音:zhí wù bìng lǐ xué
专门研究植物致病因子,发病原理、现象、流行规律与防治方法等的科学。
《国语辞典》:化学治疗法(化学治疗法)  拼音:huà xué zhì liáo fǎ
以化学物质针对病原治疗的方法。所选用的药物对病原有杀灭抑制的作用,但对人体影响较轻。在医院以药物治疗肿瘤、癌症,亦称为化学治疗法,简称为「化学疗法」、「化疗」。
《国语辞典》:预防注射(预防注射)  拼音:yù fáng zhù shè
将疫苗注射进入健康的人体中,藉由体内之主动免疫反应产生对于特定或类似病原的抗体,以达到增强对该疾病之抵抗力或预防感染的目的。也称为「预防接种」。
《国语辞典》:病媒蚊  拼音:bìng méi wén
传播病原导致传染疾病的蚊子。如三斑家蚊是传染日本脑炎的病媒蚊、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病媒蚊。
《国语辞典》:带原者(带原者)  拼音:dài yuán zhě
带有病原而其人受到感染后,不会发病,也不会产生抗体,但会将病原传染给他人的人。如B型肝炎带原者。
《国语辞典》:大肠炎(大肠炎)  拼音:dà cháng yán
病名。多因赤痢菌、沙门菌、病原大肠菌等细菌的感染,与肠管过敏、气候剧变、精神压迫等造成。症状以腹泻为主。一日腹泻十馀次,大便呈水状且半透明,略带黄脓或血丝。还会发烧、呕吐,或激烈腹痛。治疗方法因病而异,主要需补充水分,多吃流质食品。也称为「大肠粘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