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4,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除疾
外感
病情
同疾
受凉
瘴疫
患气
隐疾
停水
病原
谨疾
病气
外科
艾炷
疾痼
《漢語大詞典》:除疾
医治疾病。左传·哀公十一年:“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 越 不为沼, 吴 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
《國語辭典》:外感  拼音:wài gǎn
1.受外来刺激而起的感动。《宋书。卷九一。孝义传。序》:「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诒言。」
2.中医上指风寒暑湿自外侵入的病。
《國語辭典》:病情  拼音:bìng qíng
疾病的实况。如:「他这几天的病情起伏不定,时好时坏。」元。朱震亨《格致馀论。涩脉论》:「人之为病有四:曰寒、曰热、曰实、曰虚,故学脉者亦必以浮沉迟数为之纲,以察病情,此不易之论也。」
《漢語大詞典》:同疾
(1).患同一疾病。孔丛子·嘉言:“ 梁丘子 遇虺毒而获瘳,犹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已之之方焉。”
(2).比喻遭遇相同者。 唐 骆宾王 《浮槎》诗序:“感而赋诗,貽诸同疾云尔。”
分類:遭遇疾病
《國語辭典》:受凉(受涼)  拼音:shòu liáng
著凉。如:「天冷时记得多加件衣裳,免得受凉!」《镜花缘》第五五回:「或于五月、六月、七月,捡十个除日煎洗更好;因彼时天暖,可免受凉之患。」
《国语辞典》:瘴疫  拼音:zhàng yì
山林间因湿热蒸郁产生的毒气,可使人罹患传染疾病。《三国演义》第八九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漢語大詞典》:患气(患氣)
指呼吸道疾病。 唐 杜甫 《有客》诗:“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仇兆鳌 注:“ 王右军 《重熙帖》:‘患气,悬情。’ 师氏 曰:‘公尝有肺疾。’”
《國語辭典》:隐疾(隱疾)  拼音:yǐn jí
身体上不容易看到或不可告人的疾病。《礼记。曲礼上》:「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也称为「暗疾」。
《國語辭典》:停水  拼音:tíng shuǐ
1.积水,不流动的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洲东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亩。」
2.自来水厂供水单位因故停止供水。如:「为进行管线更换工程,明天本地区将全日停水,请大家先储水。」
《國語辭典》:病原  拼音:bìng yuán
1.生病的原因。也作「病源」。
2.病原菌的简称。参见「病原菌」条。
《漢語大詞典》:谨疾(謹疾)
谓慎重对待疾病。语本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颖达 疏:“君子敬身安体,若偶婴疾病,则慎其药齐以治之。” 明 吴宽 《谨疾箴》:“ 孔子 谨疾与齐、战同,匪疾是谨,惟德之崇。” 清 唐甄 潜书·厚本:“使人恃医而不谨疾,以至於丧其身者,必子之言也夫。”
《漢語大詞典》:病气(病氣)
(1).指疾病表现于面部的气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 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 意 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
(2).指病人的气息。红楼梦第五二回:“不叫他在这屋里,怕过了病气。”
《國語辭典》:外科  拼音:wài kē
临床医学的一大分支。主要处理身体的急性损伤,以及一些非手术治疗不可的慢性疾病。相对于内科而言。
《國語辭典》:艾炷  拼音:ài zhù
中医上指用艾绒搓成的长条。供针灸治病用。
《漢語大詞典》:疾痼
疾病经久难治。《晋书·王述传》:“日復一日,而年衰疾痼,永无復瞻华幄之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 玄觉 师﹞所居山延袤十里,有江月松风之胜,依而寺者十数。余亦在其下,苦疾痼,非人事酬答不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