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溜溜秋秋  拼音:liū liū qiū qiū
畏惧、鬼祟的样子。《三侠五义》第五回:「张老是个心软的人,只得拿起盆子。他却又不敢伸冤,只得从角门溜溜秋秋往里便走。」也作「溜湫」、「溜瞅」。
分类:畏惧鬼祟
《国语辞典》:耸头耸脑(耸头耸脑)  拼音:sǒng tóu sǒng nǎo
形容畏惧害怕。《醒世姻缘传》第七七回:「再冬耸头耸脑的,这样一个海阔京城,人山人海,门也是不敢出的,没处去打听风信。」
分类:畏惧害怕
《国语辞典》:全无忌惮(全无忌惮)  拼音:quán wú jì dàn
行为随意放纵,无所顾忌畏惧。《封神演义》第三四回:「残杀忠良,全无忌惮。」也作「肆无忌惮」。
《国语辞典》:毫无忌惮(毫无忌惮)  拼音:háo wú jì dàn
一点也不顾虑畏惧。如:「面对脾气暴烈的老闆,他仍然毫无忌惮地说自己的想法。」
分类:顾虑畏惧
《国语辞典》:藜藿不采(藜藿不采)  拼音:lí huò bù cǎi
人们畏惧猛兽,因而不敢上山采撷野菜。比喻国家有忠臣,奸邪不敢兴风作浪。《汉书。卷七七。盖宽饶传》:「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
《国语辞典》:怀德畏威(怀德畏威)  拼音:huái dé wèi wēi
对君王或上司既感念其恩德又畏惧其威严。《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请顺。」唐。高宗〈大唐纪功颂〉:「生擒建德,徇于城下,腼颜流汗,曾无解扬之言,怀德畏威,翻有蒯通之说。」
《国语辞典》:近乡情怯(近乡情怯)  拼音:jìn xiāng qíng què
久别故乡,再重返家园时,所产生的一种既期待又畏惧的心情。唐。宋之问〈渡汉江〉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国语辞典》: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拼音:nán zhě bù huì,huì zhě bù nán
(谚语)畏惧困难的人就学不会,已经会的人就不觉困难。如:「说到游泳,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认为会很难,就表示还没学会呢!」
《国语辞典》:心惊胆跳(心惊胆跳)  拼音:xīn jīng dǎn tiào
形容惊怕畏惧的样子。如:「小孩子被老鼠吓得心惊胆跳,久久不敢动弹。」明。陆采《怀香记》第一八出:「昨夜我官人好端端在此,被春英这小丫头哄他进去。二更回来,吓得心惊胆跳,和衣睡倒,今早看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茶饭不吃,坐卧不安,怎生是好?」
《国语辞典》:伈伈睍睍  拼音:xǐn xǐn xiàn xiàn
小心畏惧而低声下气的样子。唐。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
《国语辞典》:畏罪自杀(畏罪自杀)  拼音:wèi zuì zì shā
因畏惧罪刑而自己寻死。如:「他因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所以就畏罪自杀了。」《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壬午,耿仲明军次吉安,畏罪自杀。」
《国语辞典》:畏罪潜逃(畏罪潜逃)  拼音:wèi zuì qián táo
因畏惧罪刑而秘密逃走。如:「他已经失踪多日,想必是畏罪潜逃了。」
《国语辞典》:仄目而视(仄目而视)  拼音:zè mù ér shì
斜眼注视。表示畏惧或痛恨。《汉书。卷五○。汲黯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矣!」
《国语辞典》:勇者不惧(勇者不惧)  拼音:yǒng zhě bù jù
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退怯。如:「他面对困难时的坚毅态度,充分表现出勇者不惧的精神。」《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国语辞典》:引颈就戮(引颈就戮)  拼音:yǐn jǐng jiù lù
伸长脖子等著被杀。指从容就义,毫不畏惧。语本《新唐书。卷一九四。卓行传。甄济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