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背若芒刺  拼音:bèi ruò máng cì
比喻因畏惧而极度不安。《三国演义》第二○回:「朕每见之,背若芒刺。」也作「背生芒刺」、「芒刺在背」。
分类:畏惧不安
《国语辞典》:不敢出气(不敢出气)  拼音:bù gǎn chū qì
1.不敢出声。形容极度谨慎、拘束或畏惧。《红楼梦》第六五回:「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们两个,不敢出气儿。」
2.不敢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出来。如:「他只敢在老婆面前发威,一见到丈母娘就不敢出气。」
《国语辞典》:不敢出声(不敢出声)  拼音:bù gǎn chū shēng
不敢发出声音或多说一句话。形容极度谨慎、拘束或畏惧。《红楼梦》第六九回:「凤姐儿在屋里,只装不敢出声儿,气的尤二声姐在房里哭泣,饭也不吃,又不敢告诉贾琏。」也作「不敢则声」。
《国语辞典》:不敢则声(不敢则声)  拼音:bù gǎn zé shēng
形容极度谨慎、拘束或畏惧。《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月香暗暗叫苦,不敢则声。」也作「不敢出声」。
《国语辞典》:断尾雄鸡(断尾雄鸡)  拼音:duàn wěi xióng jī
比喻因畏惧讥笑毁谤,而自甘无用。参见「雄鸡断尾」条。宋。苏轼〈僧爽白鸡〉:「断尾雄鸡本畏烹,年老听法伴修行。」
《国语辞典》:怛然失色  拼音:dá rán shī sè
因畏惧而变了脸色。宋。苏洵〈送石昌言北使引〉:「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国语辞典》:弱怯怯  拼音:ruò què què
胆怯畏惧。《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念王杰弱怯怯的一个书生,如何会打死人?」
分类:胆怯畏惧
《漢語大詞典》:恶惮(惡憚)
厌恶畏惧。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
分類:厌恶畏惧
《漢語大詞典》:颤凛(顫凛)
因畏惧而颤抖。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 石永公 听到那些险恶的风声,曾经每一根汗毛都在颤凛。” 沙汀 《闯关》十六:“他的脸色转青,他的嘴唇不断颤凛。”
分類:畏惧颤抖
《漢語大詞典》:撤火
(1).撤去炉火。如:天气渐暖,该撤火了。
(2).方言。畏惧,怯懦。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二章:“我那时毫不撤火,拔去栅门就朝大田坎跑。”原注:“ 四川 人的语汇,把不畏惧、不怯懦,都叫作不撤火。”
《漢語大詞典》:猜惮(猜憚)
疑忌畏惧。后汉书·宦者传论:“少主凭谨旧之庸,女君资出内之命,顾访无猜惮之心,恩狎有可悦之色。”晋书·贾充传论:“ 贾充 以諂諛陋质……滥叨非据。抽戈犯顺,曾无猜惮之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 王大将军 既为逆,顿军 姑孰 。 晋明帝 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
分類:疑忌畏惧
《漢語大詞典》:避猫鼠
指见猫就躲避的老鼠。形容畏惧谦恭之极。红楼梦第二五回:“都是你们素日调唆着,逼他念书写字,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就像个避猫鼠儿一样。” 杨大群 《草头屯恩仇》第三回:“干啥,吓得像避猫鼠似的,咱娘们也不是没见过大阵势。”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章:“然而,他却像避猫鼠一样怕她。”
《漢語大詞典》:胆包身体(膽包身體)
形容胆子极大,做事不知畏惧。《水浒传》第六九回:“你这厮胆包身体,怎敢独自个来做细作!”参见“ 胆大於身 ”。
《漢語大詞典》:胆大于身(膽大於身)
犹言胆大如斗。谓无所忌惮。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 丘愔 劾奏 李昭德 语:“臣观其胆,乃大於身,鼻息所衝,上拂云汉。”
分類:无所忌惮
《漢語大詞典》:胆憷
胆怯;畏惧,也作“胆怵”
分類:胆怯畏惧
《國語辭典》:胆大包天(膽大包天)  拼音:dǎn dà bāo tiān
胆量非常大,能把天包下。形容不顾一切,任意横行。如:「那个小偷竟敢在警察局前面作案,真是胆大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