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视觉艺术(视觉艺术)  拼音:shì jué yì shù
1.称有美感形象藉视觉以欣赏的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也作「造形艺术」。
2.现代艺术潮流之一。利用照片、印刷、电影或人工的电光和音响,创造出特殊效果,让欣赏者目眩神摇的动态艺术、超现实主义及普普艺术超写实主义等,均属于视觉艺术。
《国语辞典》:实验电影(实验电影)  拼音:shí yàn diàn yǐng
一种美国新电影运动,主张对人类采取新态度、新理解,并著重个人观点表达,和运用特殊的拍摄技巧,以对抗好莱坞的商业电影。
《国语辞典》:首映典礼(首映典礼)  拼音:shǒu yìng diǎn lǐ
在影片的试映会上或选择一家放映首轮片的戏院所举行的电影首次放映活动。如:「影评和导影在影片首映典礼后,彼此互相讨论及发表观后感言。」
《国语辞典》:全景电影(全景电影)  拼音:quán jǐng diàn yǐng
一种宽银幕电影。由三部摄影机拍摄画面的三分之一,再由三台同时运转的放映机,同时投映于银幕上,并组合成整幅画面。此种电影均放映在宽阔弧形的银幕上,可提供观众宽广的水平视野享受。也称为「环幕电影」、「三百六十度电影」。
《国语辞典》:亨利方达(亨利方达)  拼音:hēng lì fāng dá
Henry Fonda
人名。(西元1905~1982)美国电影演员。以擅长扮演冷峻、坚毅的英雄角色闻名影坛。早年以舞台剧享盛名。西元一九三五年开始银幕生涯,一九八一年以《金池塘》一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一生演过六十馀部电影,主要影片有《怒火之花》、《侠骨柔情》、《战争与和平》等。
《国语辞典》:化出化入  拼音:huà chū huà rù
电影中表示时间或空间转换的方法。在一个画面逐渐隐去时,另一个画面逐渐显露出来,使一个场景徐徐过度到另一个场景,造成前后互相联击的感觉,且又可省略某些无须表现的细节。
《国语辞典》:黑白影片  拼音:hēi bái yǐng piàn
用黑白电影胶片拍摄的影片。由胶片上银粒的不同黑度构成画面中的明暗、层次和对比,以表现人物及自然景色的各种色调。也称为「黑白片」。
《国语辞典》:放映影幕  拼音:fàng yìng yǐng mù
一种可在上面显示电影及幻灯片,为正方形或矩形的装置。依表面构造可分为玻璃珠状影幕、透镜面影幕和褪光影幕等三种。
《国语辞典》:卡通电影(卡通电影)  拼音:kǎ tōng diàn yǐng
以漫画拍制成的电影。原理乃将漫画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逐次移动拍摄下来,再利用人类视觉暂留的现象,以每秒二十四画格的速度放映出来,构成活动的影像。西元一九○八年法国人勾鲁确立今日卡通电影的制作方法。美国人华德狄斯奈为卡通电影的大师,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鸭都是他创造出来的卡通人物。也称为「动画电影」、「活动卡通」。
《国语辞典》:科幻电影(科幻电影)  拼音:kē huàn diàn yǐng
一种电影体裁。以科技的新成就、新发现和正在研究试验的新项目为根据,对未来世界或过去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创作上讲究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国语辞典》:紧张大师(紧张大师)  拼音:jǐn zhāng dà shī
1.戏称紧张过度的人。如:「他是我们连上的紧张大师,每次都出状况。」
2.美国电影导演希区考克,专门导演紧张悬疑的影片,有「紧张大师」之称。
《国语辞典》:伊士曼彩色  拼音:yī shì màn cǎi sè
一种电影的新艺彩色胶卷。西元一九五二年由伊士曼柯达公司所推出。使用此种胶卷的摄影机不受限制,且一般冲印厂均能处理,故成为最普遍的产品。
《国语辞典》:意识流电影(意识流电影)  拼音:yì shì liú diàn yǐng
一种电影类型。这种电影注重人物下意识的活动,在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和非理性的精神层面的物象化表达,常随著自由联想方式,在剪辑、布景、灯光等方面,去模拟和表达人的潜意识状态。
《国语辞典》: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  拼音:ào sī kǎ jīn xiàng jiǎng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奖给一年中最杰出的电影演员、影片及技术人员。首届颁奖于西元一九二九年举行,后每年颁奖一次,主要项目有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简称为「金像奖」、「奥斯卡」。
《国语辞典》:新艺综合体(新艺综合体)  拼音:xīn yì zòng hé tǐ
一种电影的制片方法。由英语CinemaScope 翻译得名。所使用的放映银幕宽高比为二点五比一。此一方法系利用压缩镜头,将宽幅画面压缩到普通的三十五毫米胶片上,然后使用特殊的放映镜头又可把影像还原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