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为家
 
不言加
 
不言家
 
匈奴未灭
 
去病忘家
 
去病无家
 
家何为
 
恩未极,家何恤
 
莫言家
 
辞甲第
  
霍勋

相关人物
霍去病


《史记》卷 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2939~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简释

去病无家:指公而忘私。明陈子龙《奉酬越大夫卓凡见赠之作》:“去病无家原为国,信陵有客尽知兵。”


例句

孟母迁邻罢,将军辞第初。 李峤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李昂 从军行

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王维 燕支行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 卢纶 送刘判官赴丰州

然明方改俗,去病不为家。 苏颋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

阙下来时亲伏奏,胡尘未尽不为家。 韩翃 送刘将军

《國語辭典》:甲第  拼音:jiǎ dì
1.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赐列侯甲第,僮千人。」晋。张华〈轻薄篇〉:「甲第面长街,朱门赫嵯峨。」
2.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上赖祖宗之荫,下托贤妻之德,举中甲第。」
《國語辭典》: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代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甲科试题最难。《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唐。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2.明清以后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四川新都县有一乡宦,姓杨,是本朝甲科。」也称为「甲榜」。
《国语辞典》:登甲第  拼音:dēng jiǎ dì
科举时代考试得上等的称为「甲第」。登甲第就是中进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自登甲第,在京师为官,一载有馀。」
《国语辞典》:甲第星罗(甲第星罗)  拼音:jiǎ dì xīng luó
甲第,上乘的房第。「甲第星罗」形容房屋富丽堂皇而众多。如:「甲第星罗,比屋鳞次。」
《国语辞典》:甲第连云(甲第连云)  拼音:jiǎ dì lián yún
宅第一幢幢高耸如云。形容宅第众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不多几年,就有好几个甲第连云起来了。」
《分类字锦》:甲第千甍
王勃 临高台乐府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分类:数目
《分类字锦》:甲第乙第
唐书选举志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
分类:考试
《分类字锦》:良田甲第
北史尉元传驾幸辽东使元与代王侑留守京师会杨元感围东都元率步骑七万援之时众寡不敌元苦战贼稍却会字文述来护等援兵至元感西遁元遣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追之及于阌乡与字文述等合击破之车驾至高阳徵诣行在所帝劳之曰社稷臣也进右光禄大夫赐以良田甲第资物钜万
分类:赏赉
《國語辭典》:探花  拼音:tàn huā
1.科举时代殿试一甲第三名。《红楼梦》第二回:「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2.看花。唐。皮日休 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野客正閒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传胪(傳臚)  拼音:chuán lú
1.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黄、何、方、乐四人自去传胪,何澄是二甲,选了兵部主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胪那日,荀玫殿在二甲,王惠殿在三甲,都授了工部主事。」
2.称科举会试二甲、三甲第一名的进士。
《漢語大詞典》:上科
犹甲第,甲榜。 唐 柳宗元 《送严公贶下第归兴元觐省诗序》:“子之伯仲,皆脱略贵美,服勤儒素。退託於布衣韦带之任,如少皆然。故继登上科,以及於子。” 宋 司马光 《张共字大成序》:“ 陕郡 张君 名 共 ,才甚美,行甚修,举进士,登上科。”
分類:甲第
《漢語大詞典》:升甲(陞甲)
升擢甲第。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以下第一甲举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至第五甲并赐同进士出身。如有魁及前下名太宗学内舍生员,并陞甲。”
分類:甲第
《漢語大詞典》:入甲
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 唐 黄滔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 丁 作鹤来。”
《漢語大詞典》:绕殿雷(繞殿雷)
(1). 宋 代大朝会时,廷下禁卫高声山呼,响声如雷,称为“绕殿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宰执百僚听召宣,领班蹈舞,皆称寿再拜,声传折槛边。禁卫人高声嵩呼,声甚震,名谓‘绕殿雷’。”
(2).科举时代,进士录取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臚传”,亦称“ 绕殿雷 ”。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登第·卫士传名:“进士在 集英殿 唱第日,皇帝临轩,宰臣进一甲三名卷子,读于御案前。读毕,宰臣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於阶下,卫士凡六七人,皆齐声传其名而呼之,谓之‘臚传’,亦谓之‘绕殿雷’。”
(3).琵琶的别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冯道 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絃。 世宗 令弹,深善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
《漢語大詞典》:辞第(辭第)
辞去所赐的第宅。典出汉书·霍去病传:“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 匈奴 不灭,无以家为也。’”后因以“辞第”指为国忘家。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仇兆鳌 注:“辞第,言不顾身家。”
分類:辞去第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