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红案(紅案)
(1).科举时代称学政下发各府、州、县学的生员名单。
(2).厨房分工上指与做菜有关的工作。如:红案绝技。
《國語辭典》:号板(號板)  拼音:hào bǎn
1.旧时科举考场中,作为桌子及睡榻用的铺板。《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
2.船舱板。
《漢語大詞典》:优行生(優行生)
(1).学行兼优的生员。 清 制,优行生由学政会同地方官选取。清史稿·世宗纪:“癸巳,命州县会学官举优行生。”
(2).泛指学行兼优的学生。 邹韬奋 《经历》八:“校长依向例贴出布告,宣布‘优行生’的名单。”
《漢語大詞典》:武童生
明 清 时应武科生员之试者,称“武童生”。亦省称“ 武童 ”。《文明小史》第三回:“总共拿住了三十四个人,内中有三个秀才,十八个武童,其餘十三个,有做生意的,也有来看热闹的。”《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 顺治 二年定,京卫武童生,每年春秋二季由兵部考试,每季取进五十名。直隶各省武童,照文童例,学政三年一考,取进多寡无定额。”《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 康熙 三年题准:京卫武童生,照直省例,归併学政考取;三年一考,共取进百名。”参见“ 武科 ”。
《國語辭典》:武科  拼音:wǔ kē
旧时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唐武则天长安二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袭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
《漢語大詞典》:饷生(餉生)
清 代称纳资入监的生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康熙 十七年,以四方多事,令童生每名纳银四两,得入院试;秀才每名纳银一百二十两,名曰餉生……餉生二字颇新。 康祺 谓:今捐纳贡监,与正途明经恩廕入监无别,不如呼作餉生,殊为名称其实也。”
《國語辭典》:校徽  拼音:xiào huī
学校徽章的简称。代表一校精神、特色的徽章标帜。如:「我们把校徽别在外套上。」
《国语辞典》:廪膳生员(廪膳生员)  拼音:lǐn shàn shēng yuán
明清时代由官府供给粮食、俸禄的生员。《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增广既多,于是初设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增广者谓之增广生员。」《儒林外史》第五回:「一个叫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简称为「廪生」。
《国语辞典》:增广生员(增广生员)  拼音:zēng guǎng shēng yuán
明代科举制度中,在固定的名额外,另增加录取的生员。不领月米,地位次于廪生。简称为「增生」。
《国语辞典》:食廪饩(食廪饩)  拼音:shí lǐn xì
廪,谷仓。饩,米粮。旧时科举,生员岁试列优等者,由政府供给其日常生活所需,称为「食廪饩」。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旋补弟子员,明年丁卯,食廪饩。」
《漢語大詞典》:附学生(附學生)
明 清 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 明 洪武 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至 宣德 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到 正统 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清 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十一:“考此制准乎 明 季之法……其后添置名额,谓之增广生。又益置名额,谓之附学生。盖谓附於庠序,不更膳以廪禄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释社:“﹝官立社学﹞学生有五等,学生亦曰廪生,一也;增广生,二也;附学生,三也;青衣附学生,四也;社学俊秀生,五也。”
《國語辭典》:贡监(貢監)  拼音:gòng jiàn
明、清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学行俱佳者,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
《漢語大詞典》:黉门监生(黌門監生)
明 清 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红楼梦第十三回:“ 贾蓉 不过是黌门监生,灵幡上写时不好看。”
《漢語大詞典》:集愆簿
古代国子监监丞用以记载生员过失的簿册。明史·选举志一:“监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
《漢語大詞典》:补廪(補廩)
明 清 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廩”。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监生选正官:“近年准贡事起,初犹以实廩,十年科举三次者加纳,既而甫补廩未科举者亦滥觴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补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官爵既明,而士阶未晓,谓何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廩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以进士为达士,以翰林为国士乎?”参见“ 补增 ”。
《漢語大詞典》:补增(補增)
补入增生。 明 清 制,学中生员,于正额外增广的名额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十二岁,受 王交河 先生 兰生 知,入学;十五岁,受 李安溪 先生 清植 知,补增;十九岁,受 帅兰皋 先生 念祖 知,食餼。”
《漢語大詞典》:超增补廪(超增補廪)
旧时生员有定额,定额之外录取的为增广生员,成绩好的,由政府供给膳食,补入廪生名额,谓之“超增补廪”。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十一岁游庠,超增补廪。”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廪,观场一十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