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珊瑚  拼音:shān hú
珊瑚虫在暖海中结合营生,其所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即为珊瑚。形状分歧如树枝,故俗称为「珊瑚树」。色彩鲜艳美观,有白色、红色、桃红色及黑色等,质地略硬,可制成项鍊、胸针、领带夹等饰品。
《漢語大詞典》:珊瑚珠
珊瑚制成的珠。古代天子、百官用作冠饰, 清 代也用作朝珠。晋书·舆服志:“ 后汉 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 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漢語大詞典》:山胡
(1).即 稽胡 。古族名。又称 步落稽 。源于 南匈奴 。 南北朝 时,居今 山西 、 陕西 北部山谷间。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魏 山胡 刘蠡升 反,自称天子,置百官。” 胡三省 注:“ 山胡 ,即 汾州 之 稽胡 。”
(2).鸟名。又名“山呼”、“珊瑚”。 宋 苏轼 《涪州得山胡》诗题自注:“山胡,善鸣,出 黔 中。” 宋 黄庭坚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山胡声转,子规言语,正是愁人处。” 邓初民 《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鸟。”参见“ 山呼 ”。
《國語辭典》:珊珊  拼音:shān shān
1.佩玉相击声。东周战国。宋玉〈神女赋〉:「动雾谷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唐。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2.晶莹明洁的样子。唐。韦庄白樱桃〉诗:「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百露珠。」宋。张孝祥 鹧鸪天。月地云阶欢意阑词:「情脉脉,泪珊珊。梅花音信隔关山。」
3.形容女子缓步慢移的姿态。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又良久,见姥拥一姬珊珊而来。淡妆不施脂粉,衣绢素,无艳服。」《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一更向尽,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首哀吟。」
4.形容高雅飘逸的样子。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珊珊仙骨谁能近,字与林家恐未真。」
《國語辭典》:阑珊(闌珊)  拼音:lán shān
衰落、萧瑟的样子。南唐。李煜〈浪陶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宋。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作「阑残」。
《國語辭典》:珊瑚树(珊瑚樹)  拼音:shān hú shù
1.珊瑚的俗称。参见「珊瑚」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清。龚自珍〈人月圆。绿珠不爱珊瑚树〉词:「绿珠不爱珊瑚树,情愿故侯家。」
2.植物名。忍冬科荚蒾属,常绿乔木。高约六公尺,全株平滑。叶有柄,对生,长椭圆形,全缘或略呈波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冠白色,钟形。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珊瑚状红色,后再变为暗紫褐色。可供观赏,亦可作为防火树。
《國語辭典》:珊瑚  拼音:shān hú
珊瑚虫在暖海中结合营生,其所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即为珊瑚。形状分歧如树枝,故俗称为「珊瑚树」。色彩鲜艳美观,有白色、红色、桃红色及黑色等,质地略硬,可制成项鍊、胸针、领带夹等饰品。
《漢語大詞典》:珊瑚钩
亦作“ 珊瑚鉤 ”。
1.古人认为的一种瑞应之物。《孝经援神契》:“珊瑚鉤,瑞宝也,神灵滋液,百珍宝用则见。”宋书·符瑞志下:“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宋书·符瑞志曰:‘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然不言其形状,盖自然之宝也。”
2.用珊瑚所作的帐钩。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丰屋珊瑚鉤,麒麟织成罽。” 清 陈维嵩 《菩萨蛮·秘戏》词:“宝篆镇垂垂,珊瑚鉤响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萧詮 诗曰‘珠帘半上珊瑚鉤’,则以珊瑚为鉤耳。”
3.比喻文章书画华丽珍贵。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飘飘青琐郎,文采珊瑚钩。” 仇兆鳌 注引 师尹 曰:“珊瑚钩,言文章之可贵。” 元 虞集 《题柯敬仲画》诗:“百花潭深濯新锦,持报以比珊瑚钩。”
《漢語大詞典》:珊网(珊網)
见“ 珊瑚网 ”。
《漢語大詞典》:珊瑚网(珊瑚網)
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繫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清 曹寅 《答江村高学士时方求楝园藏画》诗:“竟脱珊瑚网,今登玳瑁牀。”亦省称“ 珊网 ”。 清 冯桂芬 《顾侍萱学博蓉湖渔隐图》诗:“方今天子正崇儒,珊网未许遗元珠。”
《漢語大詞典》:响珊珊(響珊珊)
形容沙沙的轻响声。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香馥馥丹桂秋风送,响珊珊翠竹秋风弄。”
分類:响声
《漢語大詞典》:珊瑚网(珊瑚網)
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繫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清 曹寅 《答江村高学士时方求楝园藏画》诗:“竟脱珊瑚网,今登玳瑁牀。”亦省称“ 珊网 ”。 清 冯桂芬 《顾侍萱学博蓉湖渔隐图》诗:“方今天子正崇儒,珊网未许遗元珠。”
《漢語大詞典》:珊钩(珊鉤)
即珊瑚钩。《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二·八分书》:“盖珊鉤麟罽,未免以多藏取讥。”参见“ 珊瑚钩 ”。
《漢語大詞典》:珊瑚钩
亦作“ 珊瑚鉤 ”。
1.古人认为的一种瑞应之物。《孝经援神契》:“珊瑚鉤,瑞宝也,神灵滋液,百珍宝用则见。”宋书·符瑞志下:“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宋书·符瑞志曰:‘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然不言其形状,盖自然之宝也。”
2.用珊瑚所作的帐钩。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丰屋珊瑚鉤,麒麟织成罽。” 清 陈维嵩 《菩萨蛮·秘戏》词:“宝篆镇垂垂,珊瑚鉤响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萧詮 诗曰‘珠帘半上珊瑚鉤’,则以珊瑚为鉤耳。”
3.比喻文章书画华丽珍贵。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飘飘青琐郎,文采珊瑚钩。” 仇兆鳌 注引 师尹 曰:“珊瑚钩,言文章之可贵。” 元 虞集 《题柯敬仲画》诗:“百花潭深濯新锦,持报以比珊瑚钩。”
《漢語大詞典》:瓓珊
(1).消歇,消沉。 五代 王周 《春答》诗:“花枝千万趁春开,三月瓓珊即自回。” 元 曾瑞 《喜春来·闺怨》曲:“当时欢喜言盟誓,今日瓓珊説是非。”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疑迷》:“意瓓珊,几度荒茶饭,坐起惟长叹。”
(2).犹阑干。纵横貌。 元 庾天锡 《蟾宫曲》曲:“ 滕王 高阁江干,佩玉鸣鸞,歌舞瓓珊。” 元 杨载 《奉题伯父双峰樵隐》诗:“緑林遗我恨,回首泪瓓珊。”
(3).玉佩声。 宋 赵长卿 《眼儿媚》词:“佳人环珮玉瓓珊,作恶探花还。” 元 方回 《吊鹤赋》:“乌帽瀟洒,玉佩瓓珊。”
《漢語大詞典》:盘珊(盤珊,槃珊)
见“ 盘跚 ”。
《漢語大詞典》:盘跚(盤跚,槃跚)
亦作“ 盘珊 ”。
(1).犹蹒跚。跛行貌;不正貌。 汉 王延寿 《梦赋》:“鬼惊魅怖,或盘跚而欲走,或拘挛而不能步。” 晋 潘尼 《鳖赋》:“既颠坠於巖岸,方盘跚而雅步。” 宋 范成大 《致一斋述事》诗:“文书烟海困浮沉,不觉盘跚百病侵。” 明 徐渭 《读龙惕书》:“ 渭 小子感先生之忧道,识先生之苦心,虽志气不前,而盘珊思振。”
(2).婆娑貌。 唐 李贺 《瑶华乐》:“舞霞垂尾长盘跚,江澄海浄神母颜。” 唐 皮日休 《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之二:“佳树盘珊枕草堂,此中随分亦閒忙。” 前蜀 牛峤 《菩萨蛮》词:“釵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槃跚:亦作“ 槃散 ”。亦作“ 槃珊 ”。犹蹒跚。行走摇晃不稳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司马贞 索隐:“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老僕﹞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 少游 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槃珊策杖而至。” 明王錂《春芜记·巧诋》:“槃跚难挨,羞杀我职居槐宰。”
《漢語大詞典》:珊瑚珠
珊瑚制成的珠。古代天子、百官用作冠饰, 清 代也用作朝珠。晋书·舆服志:“ 后汉 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 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國語辭典》:媻珊  拼音:pán shān
1.参差纵横的样子。也作「媻姗」。
2.膝行匍匐的样子。也作「媻姗」。
《国语辞典》:绿珊瑚(绿珊瑚)  拼音:lǜ shān hú
植物名。大戟科大戟属,为灌木或矮小乔木。全株多分枝,枝绿色,粗圆有节,无刺,脆弱易断,折枝则分泌白色含毒乳汁,叶线形,早落。大戟花序集生枝端,无柄。适海滨造林,以防风砂,亦适于盆栽,观赏。也称为「霸王鞭」。
《漢語大詞典》:槃珊
见“ 槃跚 ”。
《漢語大詞典》:槃跚
亦作“ 槃散 ”。亦作“ 槃珊 ”。 犹蹒跚。行走摇晃不稳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司马贞 索隐:“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老僕﹞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 少游 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槃珊策杖而至。” 明王錂《春芜记·巧诋》:“槃跚难挨,羞杀我职居槐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