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前蜀后主王衍时伶官。《清异录》卷上记其事迹,并录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萧王家奴 朝代:辽末金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 【介绍】: 辽金间奚人。居库党河。仕辽为太子率府率。率其乡人降金,太祖命为千户。从宗望攻宋,有战功。累官五院部节度使。改乌古迪烈招讨都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蒲察部人。女真族。年十五从攻辽有功,袭谋克。从宗望攻张觉。再从宗翰攻宋。熙宗时授侍中、驸马都尉。封兰陵郡王。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卿(1522年—1568年),字应忠,号近溪,河南南阳卫人,官籍。河南乡试第四名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百五十九名进士。大理寺观政,四十五年六月授舒城知县,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卒于任。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栋,字惟隆,浙江嘉兴府嘉兴县民籍,祖籍海盐县,进士出身。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乡试第一名。万历二年,登进士第二甲第三十一名。

人物简介

维基
王鼎爵(1536年—1585年),字家驭,号和石,直隶太仓州人。内阁首辅王锡爵之弟。隆庆戊辰进士,万历间官至河南副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应天乡试第一百二十九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会试第五名,登二甲第九名进士。初官刑部主事,六年迁礼部精膳司主事。升仪制司员外郎、主客司郎中。因兄王锡爵升任礼部侍郎,兄弟不能在同署当官,乃改任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张居正执政时,万历八年(1580年),王鼎爵升任河南提学副使,当时张居正试图拉拢王鼎爵,以打击王锡爵,鼎爵不愿背叛兄长,怒而辞官回乡,一时传为佳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6—1604 【介绍】: 明山西大同山阴人,字忠伯,别号对南。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帝颇敬之。十二年,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在阁中居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以继母忧归。及还朝,神宗已深居不出,家屏一年间仅见帝颜两次,乞休,不报。十八年,阁臣因册立太子事,以去就力争,被切责。申时行等皆乞去,独家屏在阁,请速决大计。帝谕二十年春举行,意在搪塞。家屏即宣示外廷,帝意颇恚。次年为首辅。请临朝,请豫教皇储,皆不纳,引疾罢,柄国仅半年。卒于三十一年岁末。有《王文端奏疏》、《王文端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忠伯,大同山阴人。隆庆戊辰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少保谥文瑞有复宿山房集
维基
王家屏 (1536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西大同府应州山阴县古城人,明朝官员,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谥文端。王家屏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隆庆二年(1568年)的廷试高中二甲第二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权臣高拱之兄高捷时任江都御史,贪赃枉法,民怨沸腾,王家屏不顾老友劝阻,直陈其事。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王家屏担任修撰,充日讲官,升侍讲学士。神宗以其博学多才和端庄气质,誉之为“端人”。王家屏为人正直,还表现在对宰臣张居正的态度上。张居正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十年(1582年),一直担任首辅,深得神宗器重,权倾朝野。谁要想得到高官,必先得居正垂青。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人物,王家屏也能秉公相待。张居正生病时,朝内大臣都去看望,有的还到寺院祈祷,奉迎至极,唯独王家屏未去。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群臣对他一反常态,倒张的浪潮甚嚣尘上,神宗也撤销了他生前的太师头衔,籍没其家产,而王家屏又能够秉公直言,给予张居正公正的评价。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升任礼部右侍郎,一个月后,升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理朝政,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万历十七年时,评事雒于仁进四箴谏神宗,神宗大怒并预备把他重重问罪,王家屏上书进言:「人主出入起居之节,耳目心志之娱,庶官不及知、不敢谏者,辅弼之臣得先知而预谏之,故能防欲于微渺。今于仁以庶僚上言,而臣备位密勿,反缄默茍容,上亏圣明之誉,下陷庶僚蒙不测之威,臣罪大矣,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神宗听闻后很不高兴,但还是把雒于仁的上书留中不发,从轻发落,雒于仁故而得以善去。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但后因立储之事与万历帝闹翻。王家屏执阁六月,时间虽短,但给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又“性忠谠,好直谏”,故而颇得朝野赞誉。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给事中李献上疏言国本事,被震怒的神宗罢黜,王家屏不惜封还御批力谏而被责骂,后其为群臣求请的上疏中「若徒犯颜触忌,抗争偾事,被谴罢归,何名之有!」「更使臣弃名不顾,逢迎为悦,阿谀取容,许敬宗、李林甫之奸佞,无不可为,九庙神灵必阴殛臣,岂特得罪于李献可诸臣已哉!」「言涉至亲,不宜有怒。事关典礼,不宜有怒。臣与诸臣但知为宗社大计,尽言效忠而已,岂意激皇上之怒哉?」等言论屡屡激怒神宗,最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卒,葬于山阴县河阳堡桑乾河畔。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植(?—1610年),字木仲,号直斋,山东济南府滨州军籍忠义后卫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东乡试第五名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五年四月授编修,丁忧归,三十七年十月复除原职,三十八年七月卒。遗诗一首:「病后操刀寻药里,愁来吮笔著遗经。一门节孝今如此,风雨何人吊洞庭。」
王家础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础,字□铭,山西阳城人。山西辛卯科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第三甲第四十一名进士,吏部观政授泾阳知县。
王家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彦(?—1612年),字仲美,号绳河,浙江嘉兴府嘉善县民籍,直隶吴江县人。同进士出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浙江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工部观政,初授韶州府推官,丁母忧归,三十七年补庐州府推官,三十九年考绩得最,调京任吏部稽勋司主事。途中到扬州清理盐政,拒绝奸商万金行贿。盐商们就贿赂役吏,在大江中放任他乘坐的官船。正值大风雨,船瞬息走出数十里,几乎倾覆,他受惊得病,卒于驿馆。
王家瑞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瑞,字凝贞,直隶广平府成安县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顺天乡试一百零九名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任质好奇,脏脏不容于时。初以进士知咸阳县,犯巨珰,罢金矿,丰裁凛凛,秦中脂韦者衔之。改知江都县,扬历中外,屡遭谴谪,官户部主事,不喜封殖,博古似张华,凡拳石片楮有异者辄倾囊买之,以故家益贫,翰墨益饶,积书充栋,翻阅于中,达旦不倦。太夫人家教严肃,公为户曹时,犹被忧楚,怡然受朴,不敢少拂意旨。著作其多,未及尽梓,止有《广平诗人集》、《游山记》行世。
《漢語大詞典》:王邸
(1).王家的第宅。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奕奕济济,夜旋王邸。”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丙寅生日三和》词:“真唤九重为座主,肯謁侯门王邸。” 明 焦竑 玉堂丛语·任达:“第持牋命诗,送王邸处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鸲鹆:“送我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貲也。”
(2).犹王室。宋史·郭承祐传:“ 承祐 性狡獪,缘东宫恩,又凭藉王邸亲,既废復用,乃僭言事,或指切人过失,同列谓之‘武諫官’。”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臣恐社稷之忧,不止累陛下,累宫闈,累王邸而已。”
《漢語大詞典》:金路
亦作“ 金輅 ”。
(1).五路之一。古代帝王家乘用的饰金之车。周礼·春官·巾车:“金路,鉤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 郑玄 注:“金路,以金饰诸末。”新唐书·车服志:“凡天子之车:曰玉路者,祭祀、纳后所乘也,青质,玉饰末;金路者,饗、射、祀还,饮至所乘也,赤质,金饰末。”明史·舆服志一:“亲王象輅,其高视金輅减六寸。”
(2).借指帝王。 唐 窦弘余 《广谪仙怨》词:“胡尘犯闕衝关,金輅提携玉颜。”参见“ 五路 ”。
《漢語大詞典》:五路
(1).亦作“ 五輅 ”。(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藉田赋〉:“五輅鸣鑾,九旗扬斾。” 李善 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彫面鷖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輦车,组輓,有翣羽盖。”旧唐书·儒学传下·祝钦明:“《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輦车也。”
(2).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
《漢語大詞典》:御妓
帝王家的乐妓。晋书·桓伊传:“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 伊 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
《漢語大詞典》:不迁之庙(不遷之廟)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唐 元稹 《迁庙议状》:“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则 成 康 措刑, 宣王 中兴, 平王 东周 之始王,并无不祧之説,岂非有功有德者哉?”参见“ 不祧 ”。
《國語辭典》:不祧  拼音:bù tiāo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宋史。卷一○六。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