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章草  拼音:zhāng cǎo
一种由隶书草写而成的字体。各字之间不连属,流行于西汉。其构造彰明,适用于写奏章。一说后人据史游的《急就篇》写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特操
独立的操守。庄子·齐物论:“ 罔两 问 景 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诗之一:“ 赤松 復自无特操,上下随烟何慅慅。”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其毫无特操者,不过用无聊与无耻,以应付环境的变化而已。”
分類:独立操守
《漢語大詞典》:迥立
屹立,独立。 唐 杜甫 《丹青引》:“先帝天马玉花驄,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长风。”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五:“哀鸣思战鬭,迥立向苍苍。”
分類:屹立独立
《漢語大詞典》:龙断(龍斷)
垄断。龙,通“ 垄 ”。本指独立的高地。引申为独占其利。孟子·公孙丑下:“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於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赵岐 注:“龙断,谓堁断而高者也;左右占视,望见市中有利,罔罗而取之。”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 大西洋 人,后至而思龙断焉。” 清 黄遵宪 《番客篇》:“龙断兼贋鼎,巧夺等劫掠。”
《國語辭典》:孑立  拼音:jié lì
孤立。《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文选。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漢語大詞典》:分立
(1).分别独立。 宋 程颐 《答杨时论〈西铭〉书》:“《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 则二本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孙中山 《五权宪法》:“这本书是根据 英国 的政治习惯,发明三权独立的学说,主张把国家的政权分开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所以三权分立,是由 孟德斯鸠 所发明的。”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 印度 背 蒙古 之 莫卧尔 朝,以成各省分立之势,卒为 英 人蚕食,此 长素 所引为成鉴者。”
(2).分别制定。 宋 程颐 《论礼部看详状》:“窃念学校所以检束学者,不可设盗贼之法。况有行止乖恶一条,凡言之丑者皆丽其中。他犯可言者,自合分立条项。”
(3).分别设立。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九章:“立金行部於公政府,即度支部。分立於各度小政府,为总金行,下至於各地方自治局有分金行。”
《漢語大詞典》:跂足
(1).踮起脚跟。《诗·卫风·河广》“跂予望之” 汉 郑玄 笺:“跂足则可以望见之。”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板籍等事札子》:“今论次已定,宣布有期,四方顒顒,跂足而望。” 清 陈天华 《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立在后者,为前者所蔽,跂足而望。”
(2).喻盼望,期望。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投躯不愆於羽檄,跂足惟俟於牙璋。”
(3).举足。比喻时间短。新唐书·郭孝恪传:“ 孝恪 上謁 秦王 ,进计曰:‘ 王世充 力竭计穷,其面缚可跂足待。’”新唐书·宋申锡传:“宦官 马存亮 争曰:‘谋反者独 申锡 耳,当召南司会议,不然,京师跂足乱矣。’”
(4).一足独立。 清 曹寅 《闻静夫伤臂口占二诗慰之》之二:“流观山海后,跂足咏 荆軻 。” 柴萼 《梵天庐丛录·新安四巧工》:“尝仿 汉 制作雁足鐙,其烛座鹤形跂足,高数尺许,独立不仆。”
《国语辞典》:立门户(立门户)  拼音:lì mén hù
独立组成新的单位,如家庭、派别、公司等。《红楼梦》第九回:「命他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國語辭典》:分子  拼音:fēn zǐ
1.数学上指分数中在上面的实数,如1/3中的1。
2.物质中保持原物质的一切化学性质,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所组成。
《國語辭典》:出道  拼音:chū dào
1.学徒从师学艺,期满艺成称为「出道」。也作「出师」。
2.开始从事某种行业。如:「他刚出道时,不过是个无名小卒。」
《漢語大詞典》:柴立
(1).如枯木般独立。参见“ 柴立其中央 ”。
(2).瘦瘠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吴仲权郎中》:“平日嗜酒,膳食尽废,清瘦柴立,而精明殊不衰。” 宋 叶适 《夫人徐氏墓志铭》:“既聘, 必明 忽暴得疾,不食柴立,亲戚为夫人忧。”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三:“西人初亦未达此故,以谓通商足以墟人之国,恐刮取其脂膏以去,则柴立而毙也。”
《漢語大詞典》:柴立其中央
(1).谓像枯木般地无心而立于中央。庄子·达生:“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郭象 注:“若槁木之无心,而中适。”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如槁木之无心而立於动静之中。” 宋 秦观 《游汤泉记》:“独是泉出无亢满之累,其仁足以及物,岂所谓无出而阳,无入而藏,柴立乎其中央者歟?”
(2).引申为中立。 梁启超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於是 加福尔 又出其外交手段,而柴立其中央,若为不闻 加里波的 之阴谋也者,不予节制,而听其自去。”
《國語辭典》:法缘(法緣)  拼音:fǎ yuán
与佛结缘,即皈依三宝之意。
《漢語大詞典》:特生
孤独生长,独立生长。《书·禹贡》“ 嶧 阳孤桐” 孔 传:“孤,特也。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文选·颜延之〈陶徵士诔〉:“物尚特生,人固介立。” 吕延济 注:“特,独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特生礜石﹝释名﹞引 苏恭 曰:“所谓特生者,不附著他石为特尔。”
《國語辭典》:介立  拼音:jiè lì
1.独立、孤立。《文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注》:「其山平地介立,……峻石孤峙,不托势以自远。」
2.操守清高不合流俗。《后汉书。卷四三。乐恢传》:「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介立实吾弟,济时肯杀身。」
《國語辭典》:会师(會師)  拼音:huì shī
1.几个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某一地点会合。《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隋唐演义》第四六回:「越王侗传旨差虎贲郎将刘仁恭、光禄少卿房崱,募兵二万五千,差人知会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前后夹攻,会师仓城。」
2.各地人员聚集。如:「这是一年一度的围棋盛会,各派好手均会师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