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生小  拼音:shēng xiǎo
幼时、幼小。汉。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昔作女儿时,生小出乡里。」唐。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诗:「生小下里住,不曾州县门。」
《漢語大詞典》:自定
(1).犹自安。老子:“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三国志·吴志·周泰传:“ 权 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 宋 陈亮 《中兴论》:“不出数月,纪纲自定。”
(2).自行决断。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如 孔子 神而空见 始皇 、 仲舒 ,则自为 殷 后子氏之世,亦当默而知之,无为吹律以自定也。” 宋 王安石 《上人书》:“其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
《漢語大詞典》:自养(自養)
犹自奉;自给。易·颐:“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晏子春秋·问下四:“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列子·仲尼:“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韩诗外传》卷三:“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民者为自养也。”
《國語辭典》:自尽(自盡)  拼音:zì jìn
1.自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将头撞在石壁上去,要求自尽。」《红楼梦》第三三回:「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催伤。」
2.竭尽己力。比喻非常用心、尽力。《孔子家语。卷二。好生》:「夫孝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
《漢語大詞典》:自媚
(1).自动去谄媚、巴结他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 所以不击取 楚 ,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 汉 ,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后汉书·陈忠传:“长吏惶怖谴责,或邪諂自媚。”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人习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於众为善。”
(2).犹自娱。自寻乐趣。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瞻波国:“后有天女,降迹人中,游 殑伽河 ,濯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焉。”
《漢語大詞典》:尚自
犹自;尚且。《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弟子尚自如斯。”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没事尚自生事,把人寻不是。”《水浒传》第二回:“他尚自输了,你如何拚得他过?”
《國語辭典》:自反  拼音:zì fǎn
1.自我反省,反求诸己。《礼记。学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恢复原来的面貌。《庄子。天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國語辭典》:许身(許身)  拼音:xǔ shēn
1.对于自身的期许。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2.献身、以身相许。明。邓球《閒适剧谈》卷五:「买妾千黄金,许身不许心,使君自有妇,夜夜白头吟。」《渊鉴类函。卷二七一。人部三○。孝二》:「父殁,贷钱于里之富人裴氏,许身为奴,以偿所贷,得钱五千营葬。」
分類:犹自自许
《國語辭典》:自白  拼音:zì bó
1.表明个人意向。《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2.指被告对于自己所为之犯罪事实,在侦查或审判中向有侦查或审判职权之人坦白陈述。
《國語辭典》:自讼(自訟)  拼音:zì sòng
1.自责。《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替自己申诉、争辩。《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彊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
《漢語大詞典》:自广(自廣)
(1).犹自宽。自我安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 既以适居 长沙 , 长沙 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逊 常服 东方朔 之言,避世 金马 ,何必深山蒿庐之下,遂借陆沈公子为主人,拟《客难》,製《客诲》以自广。”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 郑夷甫 ﹞忧伤感叹,殆不可堪。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
(2).扩大自己的地盘、声望、识见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愿王毋西兵,北徇 燕 代 ,南收 河内 以自广。”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其一碑,僧之徒思得声名人文其事以自广。” 宋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3).自以为识见广博;自大。《书·咸有一德》:“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唐 白居易 《箴言》序:“名既立而自广自满,尚念九仞亏於一簣。”
(4).自己胸怀宽广。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近有词流与人一字之益,每对众言之,其不自广也如此。”
《漢語大詞典》:自禁
犹自制。自己克制自己。列子·汤问:“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 唐 张鷟 游仙窟:“心去无人制,情来不自禁。”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瞻顾遗跡,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清 陈维嵩 《将归留别练塘诸子》诗:“此意復谁识,当歌难自禁。”
《漢語大詞典》:自疏
(1).谓自求与之疏远。《楚辞·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北史·李彪传》:“臣虽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
(2).犹自解。 宋 苏洵 《六经论·书论》:“ 伊尹 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 周公 为之,纷纷乎急於自疏其非篡也。”
分類:犹自疏远
《國語辭典》:自命  拼音:zì mìng
自己认为、自以为。如:「他自命不凡,往往流露出骄侈自大的神情,令人讨厌。」
《漢語大詞典》:自休
(1).犹自止。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武仲 以能属文,为兰臺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唐 刘禹锡 《天论》中:“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於高大,而不能自还於卑小;一乘其气於动用,而不能自休於俄顷。”
(2).谓自得其闲逸。 唐 元结 《喻瀼溪乡旧游》诗:“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宋 曾巩 《饮归亭记》:“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晡时,观经史,或鸣琴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