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官当
罪谴
三宥
圄空
从坐
一负
故犯
避罪
贬谪
罪行
治罪
检方
禁御
族灭
正犯
《漢語大詞典》:官当(官當)
(1).以官职抵当徒刑。 唐 宋 时期官吏犯罪,可以降低品级以减免徒刑。《唐律疏议·名例·以官当徒》:“若本罪官当以上,别条云‘以理去官与见任同’,即依以官当徒之法:用官不尽,一年听叙,降先品一等;若用官尽者,三载听叙,降先品二等。若犯罪未至官当,不追告身,叙法依考解例,期年听叙,不降其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降先品者,谓免官二官皆免,则从未降之品降二等叙之;免所居官及官当止一官,故降未降之品一等叙之,今叙官乃从见存之官更降一等者,误晓律意也。”
(2).官府批准营业的当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当税》:“现在纳税者,即为官当。许铺门悬牌。”
《漢語大詞典》:罪谴(罪譴)
犯罪而受谴;罪责。后汉书·周举传:“今詔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迟违及违条件,观察使已下各加罪谴。”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此番回来,不但夫人受气,连我这知情的管家,只怕也难逃罪谴。”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漢語大詞典》:圄空
牢狱空着。谓国家治理得好,无人犯罪。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昔 周公 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
《國語辭典》:从坐(從坐)  拼音:cóng zuò
因牵累而得罪。晋。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正刑则罪非晋寇,从坐则异世已轻。」
《漢語大詞典》:一负(一負)
北齐 时规定官吏犯罪,鞭杖十下为一负。 隋 时规定九品以上犯罪可以赎铜,每一斤为一负。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隋书·刑法志:“其品第九已上犯者,听赎。应赎者,皆以铜代绢,赎铜一斤为一负,负十为殿。”
《國語辭典》:故犯  拼音:gù fàn
故意犯罪。《书经。大禹谟》「宥过不大,刑故无小」句下汉。孔安国。传:「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
《漢語大詞典》:避罪
(1).避免获罪;惧怕获罪。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水浒传》第四五回:“ 石秀 却在侧边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谓之作福不如避罪。’”
(2).谓犯罪者逃避惩处。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何延锡 注:“退岂避罪也,见其蹙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 宋 苏轼 《杂纂》:“去亲戚家避罪--怕人知。”
《國語辭典》:贬谪(貶謫)  拼音:biǎn zhé
古代官吏因获罪而遭降低官职,并调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就任。《旧唐书。卷一八七。忠义列传下。赵晔》:「(赵)晔早擅高名,在宦途五十年,累经贬谪,蹇踬备至。」《金史。卷七六。太宗诸子列传。宗本》:「古者大臣有罪,贬谪数千里外,往来疲于奔走,有死道路者。」
《國語辭典》:罪行  拼音:zuì xìng
犯罪的行为。如:「他擅用虚伪的手段,掩饰自己的罪行。」
分類:罪行犯罪
《國語辭典》:治罪  拼音:zhì zuì
根据法律惩治罪犯,给犯罪的人应得的惩罚。《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收付廷尉,法狱治罪。」《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捉回冯君瑞,交与地方官,究出起衅情由,再行治罪!」
《国语辞典》:检方(检方)  拼音:jiǎn fāng
发现犯罪嫌疑人及蒐集證据,决定应否提起公诉的侦察机关。我国刑事侦查因承袭大陆法系,故检方泛指以检察官为主,司法警察官及司法警察为辅的侦察机关。如:「侦查工作完成后,检方决定提起公诉,全案已进入司法程序。」
《漢語大詞典》:禁御(禁禦)
(1).禁止;制止。《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后汉书·朱暉传》:“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
(2).指禁止奸盗等犯罪活动的措施和效果。新唐书·陆贽传:“视姦盗有无以稽禁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
(3).同“ 禁籞 ”。 汉 扬雄 《羽猎赋》序:“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詡,非 尧 、 舜 、 成汤 、 文王 三驱之意。”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配极玄都閟,凴虚禁御长。”一本作“ 禁籞 ”。 宋 欧阳修 《和刘原父从幸后苑观稻呈经筵诸公》:“禁御皇居接,香畦鏤槛边。”
同“ 禁御 ”。 《淮南子·氾沦训》:“为鷙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漢語大詞典》:族灭(族滅)
谓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至则族灭其豪 穰氏 之属, 河内 道不拾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刚正》:“ 説 又曰: 易之 以臣宗室,故託为党。然附 易之 ,有台辅之望;附 元忠 ,有族灭之势。”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三世为廷尉》:“ 雄 少时家贫,母葬之所封之地。不卜时日,巫言族灭,而 雄 子 訢 孙 恭 为廷尉。” 范文澜 《中国通史》绪言:“ 北魏 皇帝说 崔浩 谋叛,族灭 崔氏 ,并大杀士族,抑制了这个要求。”
《國語辭典》:正犯  拼音:zhèng fàn
法律上指二人以上共同为犯罪行为时,其实施犯罪行为者为正犯;旧律则以首谋者为正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