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6,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造罪
陷刑
杀人罪
蹈罪
犯衅
不应
无罪
宽大
哲人
检察
过失
罪恶
罪状
刑法
弹劾
《國語辭典》:造罪  拼音:zào zuì
作恶、造孽。《西游记》第二○回:「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
《漢語大詞典》:陷刑
谓犯罪。《孔子家语·五刑》:“虽有姦邪盗贼靡法妄行之狱,而无陷刑之民。”
分類:犯罪
《国语辞典》:杀人罪(杀人罪)  拼音:shā rén zuì
指侵害他人生命法益的犯罪。可分为普通杀人罪、杀害直系血亲尊亲属罪、义愤杀人罪、生母杀婴罪、加工自杀罪、过失致死罪等。
《漢語大詞典》:蹈罪
犹犯罪。南史·庾仲文传:“ 仲文 蹈罪负恩,陛下迟迟旧恩,未忍穷法,方復有尹京赫赫之授。”
分類:犯罪
《漢語大詞典》:犯衅(犯釁)
犹犯罪。《宋书·孝武帝纪》:“在朕受命之前,凡以罪徙放,悉听还本。犯衅之门,尚有存者,子弟可随才署吏。”
分類:犯罪
《國語辭典》:不应(不應)  拼音:bù yìng
不回应。宋。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词:「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
《國語辭典》:无罪(無罪)  拼音:wú zuì
1.没有过错。《诗经。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三国演义》第六九回:「众官自恩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
2.罪状不成立。如:「经过法律的审判,她终于被判无罪。」《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月饼中既无毒药,则魏家父女即为无罪之人,可以令其具结了案。」
《國語辭典》:宽大(寬大)  拼音:kuān dà
1.面积或范围很大。如:「这场地很宽大,可容纳好几千人。」《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船颇宽大,那争趁你一人?」
2.度量宽宏,不苛求。《汉书。卷八。宣帝纪》:「朕既不明,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红楼梦》第三二回:「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國語辭典》:哲人  拼音:zhé rén
贤明而智慧卓越的人。《礼记。檀弓上》:「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文选。江淹。杂体诗。嵇中散》:「哲人贵识义,大雅明庇身。」
《國語辭典》:检察(檢察)  拼音:jiǎn chá
稽查、查看。《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
《國語辭典》:过失(過失)  拼音:guò shī
1.无意中犯的错误。
2.《刑法》中,「过失」指行为人对于犯罪事实之发生,虽非于故意,但按其情节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无认识过失),或预见其发生而自己主观确信其不发生者(有认识过失)。《刑法》规定有过失致人于死罪及过失伤害罪。
3.语言运用或心理臆测的疏失。也作「悖误」。
《國語辭典》:罪恶(罪惡)  拼音:zuì è
触犯律法、伤害他人或违背良心行为。宋。苏轼〈赠钱道人〉诗:「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
《國語辭典》:罪状(罪狀)  拼音:zuì zhuàng
犯罪的事实。《晋书。卷六七。温峤传》:「峤于是列上尚书,陈峻罪状。」《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与汝罪状一同,在此公事未了。」
《國語辭典》:刑法  拼音:xíng fǎ
1.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即规定何种行为为犯罪及其应处以如何刑罚的法律。
2.行刑、体罚。《西游记》第三一回:「这泼怪,倒也老实;不动刑法,就自家供了。」
《國語辭典》:弹劾(彈劾)  拼音:tán hé
监察机关或民意机关,对违法失职的政府官员提出控诉,以监督其行为的行动,称为「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