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漢語大詞典》:象制
(1).绘制的物象。指图画。 唐 彦悰 《后画录·唐骠骑尉张孝师》:“象制有功,云为尽善;鬼神之状,羣彦推雄。”
(2).指象形文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國語辭典》:烘托  拼音:hōng tuō
从周围或旁边渲染,使主体或重点更加显明。如:「他的山水画,常用淡墨烘托出远山。」也作「烘衬」。
《漢語大詞典》:黄祥
预示灾祥的黄色物象。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反人,则多病心腹者,故有心腹之痾。土色黄,故有黄眚黄祥。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宋史·五行志五:“天有云赤黄,近黄祥也……天有赤黄色,占曰:‘是为天变。’色先赤后黄,近黄赤祥也。”清史稿·灾异志五:“凡恒风霾、晦冥、花妖、虫孽、牛祸、地震、山頽、雨毛、地生毛、年饥、黄眚、黄祥皆属之於土。”
《漢語大詞典》:点簇(點簇)
(1).中国画技法名。是用笔作点法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韦偃:“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
(2).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又称点垛。
《漢語大詞典》:晕渲(暈渲)
用水墨或颜色渐次浓淡烘染物象,使分出阴阳向背的绘画技法。 阿英 《民元以前的中国年画发展概貌》:“ 乾隆 时期的年画,如《戏猫图》《花卉图》等,着色就起了很大的变化,繁复鲜艳,调子不再那样沉滞,还采用了晕渲的方法,不但套印,部分也兼敷彩。”
《漢語大詞典》:黄眚
预示灾异的黄色物象。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清史稿·灾异志五:“凡恒风霾、晦冥……年饥、黄眚、黄祥皆属之於土。”
《国语辞典》:忘象得意  拼音:wàng xiàng dé yì
忘记物象而悟得旨趣。南朝齐。刘虬〈无量义经序〉:「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国语辞典》:猿猴取月  拼音:yuán hóu qǔ yuè
本指佛教传说中猿猴因对物象认识不清,心怀贪欲,下井捞月而坠落水中的故事。见《摩诃僧祗律》卷七。后比喻凡夫把假有的世界当作真实,心生贪欲,使自己陷入烦恼之境。或比喻蠢人做事徒劳无功。也作「海中捞月」。
《国语辞典》:浅雕(浅雕)  拼音:qiǎn diāo
以木、石等材料所雕的物象,适宜近看的作品,称为「浅雕」。也称为「薄肉雕」、「浅浮雕」。
《国语辞典》:超以象外  拼音:chāo yǐ xiàng wài
超越物象之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國語辭典》:川流不息  拼音:chuān liú bù xí
连绵不绝,往返不断。《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两个丫头,川流不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声响。」《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其馀三个随员,虽然不戴大帽子,却一齐穿了方马挂上来,围著炉子,川流不息的监察。」
《漢語大詞典》:十二时盘(十二時盤)
古代盘子名。相传盘子四周的物象随十二时辰而变易,故名。 宋 陶谷 清异录·器具:“ 唐 内库有一盘,色正黄,圜三尺,四周有物象。 元和 中,偶用之,觉逐时物象变更,且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转巳则为蛇,转午则成马矣,因号十二时盘。流传及 朱 梁 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