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拉塞福  拼音:lā sè fú
Ernest Rutherford
人名。(西元1871~1937)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曾获西元一九○八年诺贝尔化学奖,被尊为「原子核科学之父」,与法拉第、牛顿齐名。以研究放射现象著名,推测中子、重氢子的存在;鉴定α射线为氦原子核;以α射线撞击电子,證明带负电的电子绕著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
《国语辞典》:来顿瓶(来顿瓶)  拼音:lái dùn píng
leyden jar
一种原始的蓄电器。源于荷兰物理学家穆申布鲁克(Pie-ettervan Musschenbroek)于西元一七四六年在来顿大学研究发现,故称为「来顿瓶」。构造是在一只玻璃瓶内外各贴锡箔,约瓶高的八分之五,再用一支金属棒自瓶栓插入,上端是个金属球,下端附金属链,链和内面锡箔相接触,如发生阳电的器物和金属球相连结,瓶内锡箔上就容蓄了阳电,可以试验證明容电量与放电的作用。也译作「来登瓶」、「来丁瓶」。
《国语辞典》:习惯性(习惯性)  拼音:xí guàn xìng
1.物理学上指物体未受外力时,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性质。也称为「惯性」。
2.已成习惯的。
《国语辞典》:杨振宁(杨振宁)  拼音:yáng zhèn níng
人名。(西元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讲座教授。西元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国语辞典》:汤姆森(汤姆森)  拼音:tāng mǔ shēng
Joseph John Thomson
人名。(西元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带负电的电子,并说明原子并不是不可分裂,使得古典物理学界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看法大幅改观,近代有关电子学的理论多半是根据他在电子的特性方面所作的研究而发展出来的。曾获西元一九○六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也译作「汤姆生」。
《漢語大詞典》:盖然论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权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工程热物理学
简称“工程热物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一切与热有关的物理现象,探索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或电能),热能的传递、输送和有效利用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和燃烧学等。
《漢語大詞典》:高能物理学
又称“粒子物理学”。研究具有1亿电子伏特以上能量的粒子的性质、结构、彼此间相互作用及其转化的物理学分支学科。是当代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漢語大詞典》:动量定理
物理学中的基本定理之一。描述冲量和物体动量改变的定量关系。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在相应时间内物体动量的增量。合外力的冲量和物体初动量方向相同(或相反)时,物体动量增大(或减小)的量等于冲量。
《漢語大詞典》:动量守恒定律
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物体系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物体系所受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外力的分力为零时,总动量在该方向上的分量保持不变。
《漢語大詞典》:分子物理学
从物质的分子结构出发,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研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性质与热现象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物质体积、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比热、热扩散、热传导的微观本质等。
《國語辭典》:滑动(滑動)  拼音:huá dòng
滑行移动。如:「斜坡上的车子没停好,开始向下滑动。」
《漢語大詞典》:固体物理学
研究固体的结构及其物理性质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晶体结构、晶体中粒子的运动规律、金属、半导体、电介质、超导体、液晶等。
《漢語大詞典》:固体地球物理学
曾称“大地物理学”。研究地壳及其以下部分的内部构造、组成、物理性质和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学科。有地震学、地磁学、地力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大地构造物理学等分支学科。
《國語辭典》:惯性(慣性)  拼音:guàn xìng
物理学上称物体未受外力时,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性质。如:「公车启动或刹车时,乘客身体前倾后仰是一种惯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