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旄幢
牦牛
髦节
犏牛
白眊
旄羽
旄象
留牛
旄毡
《漢語大詞典》:旄幢
用牦牛尾为饰的旌旗。 宋 梅尧臣 《送潘歙州》诗:“下车谈诗书,上世拥旄幢。”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髦节(髦節)
古代使者所持的竹节,以牦牛尾作饰。髦,通“ 旄 ”。后汉书·孔融传:“ 日磾 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
《漢語大詞典》:犏牛
母牦牛和公黄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比牦牛驯顺,比黄牛力气大。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毛牛饕羊:“ 庄浪 属环雪山之地产毛牛……毛牛与黄牛合,则生犏牛,亦颇类毛牛。”明史·四川土司传一·松潘卫:“ 松潘 八积族 老虎 等寨蛮乱。官兵击破之,获马一百二十,犏牛三百,氂牛五百九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第三十世赞普号 达布聂西 ,杂养犏牛与骡,定物价,蓄积干草。”一说即牦牛。正字通·牛部:“犏, 师古 曰:牦牛即犏牛。”
《漢語大詞典》:白眊
亦作“ 白髦 ”。
(1).牦牛的毛。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孙权书》:“所送白眊薄少,重见辞谢,益以增惭。” 晋 张敞 《东宫旧事》:“太子有白眊拂二。”魏书·蠕蠕传:“ 阿那瓌 等拜辞,詔赐 阿那瓌 ……露丝银缠槊二张并白眊。”
(2).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军中主帅卫士所服。亦指卫士。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 三国 蜀 诸葛亮 《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兄嫌 白帝 兵非精练。 到 所督,则先帝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
《漢語大詞典》:旄羽
牦牛尾和雉羽。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 陇 蜀 之丹漆旄羽。”晋书·食货志:“ 秦 邠 旄羽,迥带琅玕, 荆 郢 桂林,旁通竹箭。”
《漢語大詞典》:旄象
(1).牦牛与象。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旄象之约。” 高诱 注:“旄,旄牛也,在西方。象,象兽也,在南方。”
(2).饰以象牙的旌旗。《淮南子·原道训》:“席旃茵,傅旄象。” 高诱 注:“旄,旌也。象,以象牙为饰也。”
《漢語大詞典》:留牛
兽名。即牦牛。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 柢山 ,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音如留牛。” 郭璞 注:“庄子曰‘执犁之狗’谓此牛也。”今本庄子·天地作“执留之狗成思” 曹础基 注:“留,留牛,又称斄牛。”参见“ 牦牛 ”。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旄毡(旄氈)
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