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08,分94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象牛
治牛
豪牛
瓜牛庐
郊牛
黄牛庙
犍牛
八牛
赐牛
束牛腰
索牛
屠牛坦
头牛
马牛走
牦牛
《骈字类编》:象牛
搜神记汉武帝东游未出函谷关有物当道身长数丈其状象牛青眼而曜睛四足入土动而不徙百官惊骇东方朔乃请以酒灌之灌之数十斛而物消帝问其故答曰此名为患夏气之所生也此必是秦之狱地不然则罪人徒作之所聚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
《骈字类编》:治牛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见上
《漢語大詞典》:豪牛
即氂牛。穆天子传卷四:“天子之豪马、豪牛、尨狗、豪羊,以三十祭 文山 。” 郭璞 注:“豪,犹髦也。”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鮫人献微綃,曾祝沉豪牛。”参见“ 氂牛 ”。
分類:郭璞
《國語辭典》:氂牛  拼音:lí niú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腿短,全身有长毛,野生者色黑,畜养者色白。是青康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也作「犛牛」。
《漢語大詞典》:瓜牛庐(瓜牛廬)
形似蜗牛壳的小圆舍。泛指简陋的居处。三国志·魏志·胡昭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魏略》云:‘ 焦先 及 杨沛 ,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宋 陆游 《题舍壁》诗:“身寄瓜牛庐,手持科斗书。”亦省作“ 瓜庐 ”。 宋 辛弃疾 《卜算子·漫兴》词:“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
《漢語大詞典》:郊牛
古帝王郊祭时尚未卜日祭祀的牛。春秋·宣公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 杨伯峻 注:“郊祭必先择牛而卜之,吉则养之,然后卜郊祭之日。未卜日以前谓之牛,既卜日之后改曰牲……此曰‘郊牛’,是尚未卜日可知。”
《漢語大詞典》:黄牛庙(黄牛廟)
庙名。在 长江 三峡 的 黄牛滩 边。 三国 蜀 诸葛亮 《黄陵庙记》:“神有功助 禹 开 江 ,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僕復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 黄牛庙 ,以显神功。”《瞭望》1991年第52期:“﹝ 黄牛滩 ﹞滩边有座享祀千年的古庙,这就是历代文人多有歌咏的 黄牛庙 。庙的右前方草坪上,有一通刻着 诸葛亮 《黄牛庙记》的石碑。”参见“ 黄牛滩 ”、“ 黄陵庙 ”。
《國語辭典》:犍牛  拼音:jiān niú
阉割过的公牛。较为驯顺,容易驾御。
分類:阉割
《骈字类编》:八牛
宋书礼志犊车軿车之流也汉诸侯贫者乃乘之其后转见贵孙权云车中八牛即犊车也
《骈字类编》:赐牛(赐牛)
刘潜谢豫章王赐牛启毛角相合骨像应图 韩愈平淮西碑选吏赐牛教而不税
《漢語大詞典》:束牛腰
见“ 束如牛腰 ”。
《漢語大詞典》:束如牛腰
捆束如牛腰粗大。形容卷帙很多。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平生往返书尺,束如牛腰,散失殆尽。”亦省作“ 束牛腰 ”。 元 张可久 《水仙子·和逍遥韵》曲:“新诗装卷束牛腰,大字钞书损兔毫。”
分類:粗大卷帙
《漢語大詞典》:索牛
挑选出来的好牛。礼记·曲礼下:“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 孙希旦 集解:“索,简择也。”《公羊传·桓公八年》“冬曰烝” 汉 何休 注:“天子之牲角握,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分類:挑选何休
《漢語大詞典》:屠牛坦
亦作“ 屠牛吐 ”。 古 齐国 之善屠牛者。《淮南子·齐俗训》:“ 屠牛吐 ,一朝解九牛,而刀以剃毛。” 高诱 注:“ 齐 之大屠。”太平御览卷八二八引作“ 屠牛坦 ”。 汉 贾谊 新书·制不定:“ 屠牛坦 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所剥割皆象理也。”参见“ 屠牛 ”。
分類:齐国
《漢語大詞典》:屠牛
指以宰牛为职业的人。管子·制分:“ 屠牛坦 ,朝解九牛。”《淮南子·齐俗训》:“ 屠牛吐 ,一朝解九牛。”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三:“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分類:职业
《高级汉语词典》:头牛  拼音:tóu niú
在牛群带头的牛
分类:头牛
《漢語大詞典》:马牛走(馬牛走)
犹言牛马走。形容奔波劳碌。 元 师严 《庚午三月五日朱尚书席上醉歌》:“座中十万无下箸,乌帽朱衣马牛走。”
分類:奔波劳碌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