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宰父,生平不详。其子为知县时与方岳同僚。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周自中,字祥父,号春塘,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诗拾遗》卷二三)。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祝可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信州铅山人,字德父。从刘子羽立功西陲,官至贵州刺史。父没归隐,乐于为义,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吕言,字造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官侍御史(《文庄集》卷一《前侍御史吕言并可旧官制》),利州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二《利州路转运使工部郎中吕言可刑部郎中馀如故制》),广东转运使(《宋诗纪事》卷五)。
全宋文·卷一九五
吕言,字造父,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吕夏卿祖。淳化三年进士。大中祥符中为尚书都官员外郎,累迁侍御史、工部、刑部郎中,历福建、广东、京东、利州等路转运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夏竦《文庄集》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三三及本人《北岳题名》。
董行父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七
董行父,天禧中为大理寺丞。见《宋会要辑稿》运历一之二,《宋史》卷七○《律历志》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0 【介绍】: 宋绛州绛县人,字思正。少谨愿好学。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进士第一。仁宗即位,累官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上言知人、严禁、尚质、节用四事及“导积水以广播种”等七条。宝元元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康定中以西兵失利罢知相州。徙许州。皇祐元年为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户部尚书。遇事从容详审,勤谨和缓。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然于吏事非所长。卒谥父孝。
全宋诗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属山西)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通判解州。仁宗初,召直史馆为知制诰,出知杭州。后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宝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枢密院事。康定元年(一○四○)罢知相州,历知澶、郓等州府。又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后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迁尚书左丞,卒,年六十六。赠吏部尚书,谥文孝。事见《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二
张观(九八五——一○五○),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人。擢服勤辞学科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坐事降监河中府税,复通判果州。仁宗即位,擢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右司谏、知制诰、判登闻鼓院,出知杭州。还判国子监、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复知审官院,拜同知枢密院事。罢知相州,徙澶州、郓州,历知应天府、孟州、河南府,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皇祐二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孝。《宋史》卷二九二有传。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东都事略》卷五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仁府济阴人,字仪父。李涛孙。真宗咸平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终户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饮酒。言谈不及势力,时称长者,然吏事非所长。有《冠凤集》。
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仪父,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咸平五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累擢监察御史,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天圣中,以起居郎为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宋史》卷二六二《李涛传》有附传。
林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字端父。仁宗景祐元年进士。知长兴县,出俸粟劝富人赈饥民。迁知连州,上封事请行唐府兵之法。徙淮安军,奏罢程琳尝禁蜀人不得自为渠堰之制。又请罢川峡漕,发常平粟贷民租,除商旅之禁。官至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有《史论》、《辨国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90 【介绍】: 宋郑州管城人,字和父。第进士。调磁州司户参军。神宗立,擢知通进银台司。历知澶州、审刑院、判少府监等,反对经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为相,与安石议事多不合,极论青苗法不便。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哲宗时知河南府。元祐间拜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官至右光禄大夫。卒谥温靖。
全宋诗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第进士。神宗时为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复领银台司。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真定府。熙宁末,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进知院事。出知河阳、郑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门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东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转霍邑令,迁秘书丞,为审刑详议官、编修中书诸房文字,皇太子侍读。神宗即位,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还知审刑院,复领银台、封驳兼侍读,判少府监;历知真定府、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太中大夫、枢密副使,进知院事,以疾避位,出知河阳。哲宗即位,知河南府,徙郑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读、提举中太一宫,遂拜门下侍郎,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后列元祐党籍,政和中以尝为神宗宫僚特出籍。《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谭必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6 【介绍】: 宋韶州乐昌人,字子思,一作思父。七岁通经,仁宗天圣间王益守韶州,必应童子科,日诵万言,引试称旨。庆历六年进士。调邕州推官。交阯破邕,殉职。累赠金紫光禄大夫。景泰中追谥忠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常山人,字仲父。仁宗嘉祐六年中制科。累官至秘阁校理。性刚直,与王安石交友甚笃,然未尝降意相下。
全宋诗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一作甫),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以著作佐郎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迁秘书丞知临海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以职方员外郎、秘阁校理权发遣户部勾院,出知湖州(同上书卷二三六)。九年,去郡,卒。官止祠部郎中。苏轼有《同年王中甫挽词》(《苏轼诗集》卷一四)。事又见《临川集》卷五一《王介秘书丞制》及《明道杂志》。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性刚直强记。嘉祐六年,以著作佐郎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入第四等,迁秘书丞,知临海县。后擢知湖州,累官至秘阁校理。熙宁三年,罢判鼓院、同知太常礼院,归馆供职。九年卒。事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之三四、选举一一之八、选举一九之一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宋史》卷一○六、三四七,《至顺镇江志》卷一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八,《宋诗纪事》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全宋诗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全宋文·卷一一一一
黄庶(一○一八——一○五八),字亚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庆历二年年二十五登进士乙科,为信州属吏。后丁父忧归山中。皇祐中,历京兆府、许州、青州幕职。官终大理寺丞、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年四十。庶工诗文,不蹈陈因,不作骈偶纤浓之词,「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先倡」(《四库提要》)。其事迹略见本集及《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李夫人墓志铭》、《黄氏金字谍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68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原父,号公是。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吏部南曹、知制诰。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称服。出知扬州,徙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为纠察在京刑狱及修玉牒,谏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号。以言事与台谏相忤,出知永兴军,岁余因病召还。复求外,官终判南京御史台。学问博洽,长于《春秋》学,不拘传注,开宋人评议汉儒先声。有《春权权衡》、《七经小传》、《公是集》等,又与弟刘放、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
全宋诗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馀,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宁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敞诗,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六卷本(简称名贤本)、《宋百家诗存》所收一卷本(简称诗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简称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刘氏刊四卷本(简称刘本)。并酌采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简称广雅本),与底本同一系统,偶有异文,亦予出校。新辑得的集外诗编为第二八卷。
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号公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召试学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还,出知扬州,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五年因言事与台谏异,自请出知永兴军。八年还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敞学问渊博,为文敏赡。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权衡》、《春秋传》、《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七经小传》、《公是先生弟子记》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