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焰 → 燄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冷焰  拼音:lěng yàn
将灭的火焰。唐。杜牧〈春思〉诗:「兽垆凝冷焰,罗幕蔽晴烟。」唐。常达 山居八咏诗之六:「漏转寒更急,灯残冷焰微。」
《國語辭典》:势焰(勢焰)  拼音:shì yàn
气势、气焰。《红楼梦》第六四回:「无奈惧怕贾珍等势焰,不敢不依。」
《漢語大詞典》:阳焰(陽燄)
亦作“ 阳燄 ”。亦作“ 阳焱 ”。
(1).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
(2).指炽热的阳光。 五代 齐己 《移居西湖作》诗之一:“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峯。”
《漢語大詞典》:文焰
文章的光焰。 唐 孟郊 《访嵩山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 宋 周紫芝 《千秋岁》词:“当年文焰, 蜀 锦词华烂。”
分類:文章光焰
《骈字类编》:红燄(红燄)
唐 元稹 虫豸诗 巴蛇三首 其一 掉舌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國語辭典》:焰火  拼音:yàn huǒ
1.火苗。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野鸟繁弦啭,山花焰火然。」
2.烟火。燃放时能放出五颜六色的火花,多为庆贺时用。
《漢語大詞典》:寒焰(寒燄)
古人称似火而不能引起燃烧的光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萧丘 有寒燄, 洱海 有阴火。又 江寧县 寺有 晋 时长明灯,火色青而不热。天地间有温泉必有寒火,未可以夏虫之见论也。”
《漢語大詞典》:焰光
(1).光焰;光华。 唐 李群玉 《赠魏三十七》:“莫放焰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
(2).古 印度 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法苑珠林卷四:“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饭熟光灭。”
《韵府拾遗 麌韵》:焰吐
甘子布光赋亦有凫灯焰吐兰缸彩发
《漢語大詞典》:兰焰(蘭燄)
指烛花。 唐 刘禹锡 《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兰燄凝芳泽,芝泥莹玉膏。” 前蜀 薛昭蕴 《浣溪沙》词之六:“故人相送夜开筵,麝烟兰燄簇花鈿。”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之三:“贪话零星兰燄坠,閒了半床红被。”参见“ 兰烬 ”。
分類:烛花
《國語辭典》:兰烬(蘭燼)  拼音:lán jìn
古人煎兰草为油来点灯,所以爆出的灯花也称为「兰烬」。唐。李贺〈恼公〉诗:「蜡泪垂兰烬,秋芜扫绮栊。」唐。皇甫松 梦江南。兰烬落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分類:烛之汇解
《漢語大詞典》:宝焰(寶燄)
亦作“ 宝燄 ”。 珍宝射出的光辉。 唐 李商隐 《七月二十八日夜梦作》诗:“初梦龙宫宝燄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宋 朱熹 《山北纪行十二章》之五:“金波从地涌,宝燄穿林飞。”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遥遥 金门寺 ,宝焰出巖竇。”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珠辉玉润,宝燄金光,自然之色,夫岂不佳?”
分類:珍宝光辉
《漢語大詞典》:焰红(焰紅)
火红。 许地山 《缀网劳蛛·海世间》:“你这人太笨了,热火燃尽的冷灰,岂能载得你这焰红的情怀?”《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天边游荡着几缕焰红的云彩。”
分類:火红
《漢語大詞典》:毒焰(毒燄)
亦作“ 毒焰 ”。
(1).比喻凶恶的气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守尸押葬者,畏 贤 毒燄,不敢主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初贼震公威名,咸胆裂,思解散。猝闻溘逝,毒燄益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当时东西二京都陷没了,正是 安禄山 的毒焰不可一世的时候。”
(2).比喻邪恶势力。 鲁迅 《彷徨·伤逝》:“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 子君 ,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见“ 毒燄 ”。
《漢語大詞典》:炽焰(熾焰)
(1).烈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炽焰飈发,焚轻舟,坠王身,入 无间狱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炽焰中忽生两树, 无忧王 因懺悔,号灰菩提树。”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懦弱之人,不堪炙炽者,令捧未开花,散之向炽焰,虚则花发,实则花焦。”
(2).亦作“ 炽炎 ”。火势猛烈。《水浒传》第一○八回:“那贼将见 乔道清 迎上来,再把剑望南砍去,那火比前番更是炽焰。” 梁启超 《呵旁观者文》:“如见火之起,不务扑灭,而太息火势之炽炎。”
(3).比喻权势和气焰很盛。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方祸之剡,权璫炽焰,人宜无敢近者。”
《漢語大詞典》:声焰(聲燄)
亦作“ 声燄 ”。 声威气焰。新唐书·郑注传:“﹝ 注 ﹞聚京师轻薄子、方镇将吏,以煽声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一时声燄,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宋史·佞幸传·朱勔:“然寇平, 勔 復得志,声焰熏灼。”
分類:声威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