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狼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 唐 鲍溶 《赠李黯将军》诗:“ 细柳 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参见“ 狼烟 ”。
《國語辭典》:狼烟(狼煙)  拼音:láng yān
古代戍守边境的军队,遇有紧急状况,即焚烧狼粪燃起烽烟。后比喻战争、兵乱。唐。杜牧 边上闻笳诗三首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漢語大詞典》:烽爟
犹烽火。 南朝 陈 沈炯 《武侯庙碑铭》:“塞垣萧条,烽爟灭焰。” 前蜀 杜光庭 《皇帝于龙兴观醮玉局仙词》:“烽爟不飞於四境,沴瘥无挠於兆人。”
分類:烽火
《漢語大詞典》:云路火(雲路火)
烽火。因其烽烟高达云霄,故称。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风吹云路火,雪污 玉关 泥。” 王琦 汇解:“云路火,谓烽火,其高上冲云霄。”
《漢語大詞典》:权光(權光)
烽火。宋书·礼志三:“边帛絶书,权光弛烛。”参见“ 权火 ”。
分類:烽火
《漢語大詞典》:权火(權火)
古时祭祀时所举的燎火。史记·封禅书:“通权火,拜於 咸阳 之旁。”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权火,烽火也。状若井絜皋矣。其法类称,故谓之权。欲令光明远照通祀所也。 汉 祠五畤於 雍 ,五里一烽火。”汉书·郊祀志:“权火举而祠,若光煇然属天焉。” 郑泽 《答钝庵》诗之四:“郊野澹斜暉,权火忽宵起。”
《漢語大詞典》:燋烽
烽火。 宋 洪适 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鄗方有戎马之尘,边邑覩燋烽之警。”
分類:烽火
《漢語大詞典》:骊火(驪火)
即烽火。借指战争。语本史记·周本纪:“ 申侯 怒,与 繒 、西夷 犬戎 攻 幽王 。 幽王 举蠭火徵兵,兵莫至。遂杀 幽王 驪山 下。” 明 杨柔胜《玉环记·皋谒延赏》:“驪火不惊边草緑,狼烟无警瑞桃红。”
分類:烽火战争
《漢語大詞典》:边烽(邊烽)
亦作“邉烽”。
(1).边疆报警的烽火。 唐 沈佺期 《塞北》诗之一:“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明 梵琦 《居庸关》诗:“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復置边烽。”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其有边烽传警, 潢池 弄兵,敌国外患之来,羣盗满山之变。”
(2).指代边境上的战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 长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戎昱:“ 宪宗 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红拂投主》:“金戈纷逐,铁马争驰,眼观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贼马与边烽,相将溃 中夏 。”
(3).借指边疆。《隋书·房陵王勇传》:“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参见“ 边疆 ”。
《國語辭典》:边疆(邊疆)  拼音:biān jiāng
远离国家中心区域的边境,与内地对称。在中国大陆,边疆范围,一般分为地理边疆(即国防边疆)、人文边疆(又分民族、文化、政治边疆)、历史边疆三种。《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何物强藩,诱致邻寇,荡摇我边疆,俘杀我人民!」《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朕在位三十五年,幸托天地祖宗,海宇升平,边疆无事。」
《漢語大詞典》:传烽(傳烽)
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 宋 苏轼 《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 清 鲍珍 《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 康有为 《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王国维 《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
《漢語大詞典》:无火(無火)
(1).没有火光。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初 坚 之未乱, 关中 土燃,无火,而烟气大起,方数十里中,月餘不灭。”
(2).指古寒食节禁烟火。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3).无烽火。谓边境安靖。 唐 赵伯励 《出师赋》:“盖使烽埤无火,亭障息肩。”
《國語辭典》:举火(舉火)  拼音:jǔ huǒ
1.点火。《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汉书。卷七。昭帝纪》:「夏,旱,大雩,不得举火。」
2.生火煮饭。《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3.过活,维持生计。《晏子。内篇。杂下》:「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重义轻财,前后赐与,多散之亲族,群从弟侄十数人,并待而举火。」
《漢語大詞典》:烽尘(烽塵)
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长,区区 泗水 滨。将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扫清四海絶烽尘。” 明 高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诗:“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闻兵戈铁马之声,目不观烟火烽尘之警。”
《國語辭典》:狼烽  拼音:láng fēng
焚烧狼粪所形成的烽烟,风吹不易消散。古代戍守边境的军士多用来传达警讯。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阵云高,狼烽夜举。」
《國語辭典》:狼烟(狼煙)  拼音:láng yān
古代戍守边境的军队,遇有紧急状况,即焚烧狼粪燃起烽烟。后比喻战争、兵乱。唐。杜牧 边上闻笳诗三首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國語辭典》:举烽(舉烽)  拼音:jǔ fēng
举起烽火。古代的一种军事示警信号设备。遇有敌兵入侵时,便在烽火台上燃烧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
《漢語大詞典》:举燧(舉燧)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國語辭典》:爟火  拼音:guàn huǒ
1.为拔除不祥所设置的火。
2.侦候敌人的烽火。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匈奴突于武川,爟火通于灞上。」
3.祭祀时照耀祭祀场所的火。
《漢語大詞典》:惊烽(驚烽)
报警的烽火。惊,通“ 警 ”。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 唐 沈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此,则王畿之内,安有惊烽之虞哉!”
分類:报警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