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5,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避热
面热
热风
热处
多热
极热
湿热
热河
热行
热者
生热
闹热
风热
热海
身热
《漢語大詞典》:避热(避熱)
(1).谓天气炎热时暂居凉爽之地。 汉 王充 论衡·偶会:“﹝雁鵠﹞粮尽食索,春雨适足,避热北去,復之 碣石 。”
(2).乘凉,纳凉。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桃:“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八:“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宋 文同 有《北园避热》诗。
《漢語大詞典》:面热(面熱)
(1).因紧张或吃力而脸上发热。晋书·周顗传:“ 敦 素惮 顗 ,每见 顗 輒面热,虽復冬月,扇面手不得休。”
(2).形容羞惭。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戒子:“何故与轻薄通,使人心震面热?”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面热脚掉互登陟,青云表柱白云崖。”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章佖》:“婢持向 章 ,且读曰:‘织女星辰永相睽,且一年两会。’…… 章 不解所云。辗转间面热如火。”
《漢語大詞典》:热风(熱風)
(1).夏季风;炎热的风。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热风翕而起涛,丹气赫而为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惛迷,因以成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驼:“流沙夏多热风,行旅遇之即死。风将至,驼必聚鸣,埋口鼻于沙中,人以为验也。” 瞿秋白 《乱弹·菲洲鬼话》:“沙漠里吹来的热风还在波动着蒸闷的空气。”
(2).中医病症名。由风邪挟热所致的一种病。云笈七籤卷七一:“右五味搅和,令调以枣肉,和为丸,如大麻子许。每食后一丸,去心忪热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郑云逵 与 王彦伯 为邻,尝有客求医,误造 云逵 ,诊曰:‘热风。’客又请药方, 云逵 曰:‘药方即不如东家 王供奉 。’客惊而去。自是京城目乖宜者为热风。”
《骈字类编》:热处(热处)
唐书马周传今兹本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热处而陛下走凉处温凊之道臣所未安诏书既下业不中止愿示还期以开众惑
《韵府拾遗 屑韵》:多热(多热)
宋书三佛齐国传四时之气多热少寒冬无霜雪
《韵府拾遗 屑韵》:极热(极热)
易稽览图夏至之后三十日极热
分类:极热
《漢語大詞典》:湿热(濕熱)
(1).潮湿闷热。 茅盾 《追求》三:“空间是重淀淀的铅色,湿热的南风时时吹来。”
(2).中医称温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少食、小便短赤而黄、舌苔黄腻等。
《国语辞典》:热河(热河)  拼音:rè hé
河名。滦河的支流。因有温泉注入,故名「热河」。
《骈字类编》:热行(热行)
程晓 嘲热客诗 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
《骈字类编》:热者(热者)
唐 白居易 赠别崔五 劳者念息肩,热者思濯身。
《漢語大詞典》:生热(生熱)
(1).发热;热起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六朝诗有足法者。写景……‘雨住便生热,云晴时作峰’。”
(2).指激烈。 郭沫若 《集外·我对于国防文学的意见》:“作家间彼此的摩擦愈生热,外压的反映也就不得不愈加淡薄。”
《國語辭典》:闹热(鬧熱)  拼音:nào rè
繁忙喧噪。唐。白居易〈云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诗:「红尘闹热白云冷,好于冷热中间安置身。」《西游记》第三九回:「那师徒进得城来,只见街市人物整齐,风光闹热。」
分類:繁盛热闹
《国语辞典》:风热(风热)  拼音:fēng rè
中医上指风邪挟热。主要症状有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严重则见口燥、舌乾、目赤、咽痛、衄血等,都称为「风热」。
《國語辭典》:热海(熱海)  拼音:rè hǎi
地名。在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的东岸,以温泉著名,气候温和,避寒、避暑均宜。
分類:境内
《漢語大詞典》:身热(身熱)
古 西域 地名。《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歷 大头痛 、 小头痛 之山, 赤土 、 身热 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梯航入贡,路经 头痛 、 身热 。”
分類:西域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