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3,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山烧
烧纸
燔烧
摧烧
烧蜡
烛烧
烧心
烧荒
红烧
烧酒
烧炭
烧猪
烧镫
烧砖
烧地
《漢語大詞典》:山烧(山燒)
犹山火。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 唐 贾岛 《酬胡遇》诗:“移居见山烧,买树带巢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白水书付过》:“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國語辭典》:烧纸(燒紙)  拼音:shāo zhǐ
1.一种专供鬼神使用的纸钱,在纸上雕刻或印上钱形,以焚烧方可送达。《水浒传》第一五回:「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
2.烧冥纸拜神、祭祀。《红楼梦》第五八回:「到底为谁烧纸?我想来若是为父母兄弟,你们皆烦人外头烧过了。这里烧这几张必有私自的情理。」
《漢語大詞典》:燔烧(燔燒)
焚烧。汉书·冯奉世传:“﹝ 羌 ﹞攻 陇西 府寺,燔烧置亭,絶道桥,甚逆天道。” 宋 张知甫 《可书》:“ 江 东 太平州 有回禄之患,燔烧殆尽,死於火者数千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 秦 燔烧经籍, 济南 伏生 抱书藏山中。”
分類:焚烧
《國語辭典》:摧烧(摧燒)  拼音:cuī shāo
折断烧燬。《乐府诗集。卷一六。鼓吹曲辞一。古辞。汉铙歌。有所思》:「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漢語大詞典》:烧蜡(燒蠟)
燃点灯烛。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元 贡师泰 吴子彦 等《剪灯联句》:“飴釜空烧蜡,棚山谩结鰲。”
《骈字类编》:烛烧(烛烧)
南史陆云公传见烛火下
《國語辭典》:烧心(燒心)  拼音:shāo xīn
1.非常焦急、忧虑。《三侠五义》第二五回:「别顽笑呀!我是烧心的事。你们这是甚么劲儿呢?」
2.胃部烧灼难受。如:「辣椒吃多了容易烧心,还是少吃为妙。」
3.包心蔬菜的菜心因病变而发黄。如:「白菜烧心儿了,真可惜!」
《國語辭典》:烧荒(燒荒)  拼音:shāo huāng
一种古代禦敌方法。守边将士,每到秋天,出塞纵火,尽烧枯草,以防止敌人来牧马。
《國語辭典》:红烧(紅燒)  拼音:hóng shāo
一种烹调方式。系将鱼、肉加油,放入葱、蒜略炒,再加入酱油、冰糖等调味料焖熟的烹调法。如:「红烧肉」。《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管厨的特地送了黄二麻子一只火腿,又做了两碗菜:一碗红烧肘子,一碗是清燉鸭子。」
《國語辭典》:烧酒(燒酒)  拼音:shāo jiǔ
泛指酒精含量高的蒸馏酒。性烈味香,以高粱、米、麦等酿制而成。通常指高粱酒而言。也称为「白酒」。
《漢語大詞典》:烧炭(燒炭)
将树木枝干烧制为炭。魏书·刑罚志:“畿内,民富者烧炭於山,贫者役於圊溷。”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卖炭翁,伐薪烧炭 南山 中。”
《國語辭典》:烧猪(燒豬)  拼音:shāo zhū
一种食品。用整只猪,剖腹去除脏腑,烘烤薰炙而成。
分類:烧烤猪肉
《漢語大詞典》:烧镫(燒鐙)
见“ 烧灯 ”。
《漢語大詞典》:烧灯(燒燈)
亦作“ 烧鐙 ”。
(1).点灯。 唐 王建 《宫词》之八九:“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明 袁宗道 《晚晴偏书》诗:“静嘿怜童僕,烧灯夜未眠。” 叶叶 《庚戌纪事》诗之一:“彻夜烧灯钓月舫,可知杯酒即天涯。”
(2).指举行灯会或灯市。旧唐书·玄宗纪下:“﹝ 开元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以望日御 勤政楼 讌羣臣,连夜烧灯,会大雪而罢,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为之。”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上元节烧灯盛於前代,为綵山峻极而对峙於 端门 。”
(3).指元宵节。 宋 蒋捷 《绛都春》词:“归时记约烧灯夜。早拆尽、鞦韆红架。” 清 纳兰性德 《金菊对芙蓉·上元》词:“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鐙。” 清 洪亮吉 《吴上舍文桂倚梅图》诗:“纔过烧灯无几日,误书穀雨我心惊。”参见“ 烧灯节 ”。
《漢語大詞典》:烧砖(燒磚,燒塼)
 1.烧制砖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旅葬 江陵 东郭……欲营迁厝。蒙詔赐银百两,已於 扬州 小郊北地烧塼。”一本作“ 烧砖 ”。宋书·孝义传·吴逵:“家徒壁立,冬无被絝,昼则庸赁,夜则伐木烧塼。”
(2).指烧成的砖。 宋 楼钥 《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黄閍冈 下得寳墨,古人烧甎坚于石。”
分類:烧制砖瓦
《漢語大詞典》:烧地(燒地)
(1).被野火烧过的地面。 唐 刘禹锡 《壮士行》:“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唐 无可 《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诸同志次本韵》之一:“履温行烧地,衣赤动霞风。” 宋 孔平仲 《马上口占》:“冻条桑破眼,烧地草抽心。”
(2).把地面烧热。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教舞鱉者,烧地置鱉其上,忽抵掌使其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