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火烧眉毛(火燒眉毛)  拼音:huǒ shāo méi máo
火都快烧到眉毛了,形容情势非常急迫。如:「事情都已经火烧眉毛,你居然还这么悠哉!」
《國語辭典》:火烧祆庙(火燒祆廟)  拼音:huǒ shāo xiān miào
蜀公主乳母之子因思念公主而成疾,公主假幸祆庙之名,前去探视,时子沉睡,公主遗玉环而去,待子醒而见之,怨气成火而庙焚的故事。见《渊鉴类函。卷五八。公主三》。后多用以比喻感情受挫或好事多磨。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个火烧祆庙,水淹断了蓝桥。」
《分类字锦》:火伞烧林(火伞烧林)
杨万里 荔支歌 三危露珠冻寒泚,火伞烧林下成水。
分类:荔支
《漢語大詞典》:裹烧(裹燒)
谓包裹其完体而烧烤。《礼记·礼运》“以炮以燔” 汉 郑玄 注:“﹝炮﹞裹烧之也。”说文解字·火部“炮” 清 段玉裁 注:“《礼运》注曰:‘炮,裹烧之也。’按,裹烧之即《内则》之涂烧。” 张舜徽 约注:“上古始有火化,惟知取已杀鸡豚裹烧之,故炮炙之事为多。今俗犹有以黄泥涂鸡豚之外,置火中煨之者。迨泥乾坼裂,以手破之,则毛与泥俱脱落而肉熟矣。今人称为烧烤,即古炮炙遗法也。”
分類:包裹烧烤
《漢語大詞典》:刮语烧书(刮語燒書)
谓灭除百家之言,焚烧及列国史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至 政 ( 秦始皇 )破纵擅衡,并吞 六国 ,遂称乎 始皇 ,盛从 鞅 、 仪 、 韦 、 斯 之邪政……剗灭古文,刮语烧书。” 李善 注:“《史记》 李斯 曰:‘请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参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分类字锦》:红玉烧枝(红玉烧枝)
刘敞 石榴诗 薰风四月浓芳歇,红玉烧枝拂露华。
《國語辭典》:不伏烧埋(不伏燒埋)  拼音:bù fú shāo mái
烧埋,元代对于负命案责任的人,除判决刑罚外,另外必须付给苦主赔偿金,作为死者烧埋的费用。后以不伏烧埋比喻不服罪、不甘心。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便死也只吃杯淡酒何伤害?到底个不伏烧埋。」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你待教我从实取责,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不伏烧埋。」也作「不服烧埋」。
《漢語大詞典》:博望烧屯(博望燒屯)
三国 时, 刘备 依于 刘表 ,在 博望坡 与 夏侯惇 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 夏侯惇 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 诸葛亮 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 诸葛亮 火攻 夏侯惇 ,如 元 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更将那天宫般盖造焚烧尽,则没那 诸葛孔明 ,便待要 博望 烧屯。”
分類:刘备刘表
《漢語大詞典》:插烧(插燒)
方言。即叉烧。一种熏制成的干肉。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上海通信》:“板鸭,插烧,油鸡等类,也依然价廉物美。”
《國語辭典》:叉烧(叉燒)  拼音:chā shāo
一种广东口味的烧烤熟肉。将肉条涂上酱料,以明炉或叉放炭火上烧烤即成。可以入菜,亦可制成点心。
《漢語大詞典》:叉烧肉(叉燒肉)
粤菜中一种烤制成的熟肉。各地都有,常作家常小吃。 老舍 《赵子曰》第七:“ 赵子曰 是真饿,闻着茶棚内的叉烧肉味,肚里不住的咕啰咕啰直奏乐。”亦省称“ 叉烧 ”。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随身带了一瓶酒,一包花生和叉烧。”
《漢語大詞典》:叉烧肉(叉燒肉)
粤菜中一种烤制成的熟肉。各地都有,常作家常小吃。 老舍 《赵子曰》第七:“ 赵子曰 是真饿,闻着茶棚内的叉烧肉味,肚里不住的咕啰咕啰直奏乐。”亦省称“ 叉烧 ”。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随身带了一瓶酒,一包花生和叉烧。”
《漢語大詞典》:宝烧(寶燒)
用红宝石末烧制的瓷器。 明 高濂 遵生八笺·论定窑:“ 元 时 彭君 宝烧,於 霍州 者名曰霍窰,又曰彭窰。” 清 朱琰 陶说卷六:“宝烧,以西红宝石末烧也。”
《漢語大詞典》:低烧(低燒)
即低热。 茅盾 《童年·父亲的三年之病》:“父亲先回家,就有低烧,盗汗。”
分類:低热
《漢語大詞典》:赤口烧城(赤口燒城)
见“ 赤舌烧城 ”。
《國語辭典》:赤舌烧城(赤舌燒城)  拼音:chì shé shāo chéng
赤舌,指恶毒的语言。「赤舌烧城」比喻谗言引起的祸害极为严重。汉。扬雄《太玄经。卷一。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清。陈本礼《太玄阐秘。卷一。干。次八》:「赤舌烧城,犹众口铄金之意。小人架辞诬害君子,其舌赤若火,势欲烧城。」
《國語辭典》:赤舌烧城(赤舌燒城)  拼音:chì shé shāo chéng
赤舌,指恶毒的语言。「赤舌烧城」比喻谗言引起的祸害极为严重。汉。扬雄《太玄经。卷一。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清。陈本礼《太玄阐秘。卷一。干。次八》:「赤舌烧城,犹众口铄金之意。小人架辞诬害君子,其舌赤若火,势欲烧城。」
《漢語大詞典》:赤口烧城(赤口燒城)
见“ 赤舌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