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灭亡(滅亡)  拼音:miè wáng
灭绝丧亡。《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国语辞典》:自取灭亡(自取灭亡)  拼音:zì qǔ miè wáng
自己的作法不当而导致灭亡。唐。刘蒉〈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以其思虑昏而耳目塞,上出恶政,人为寇盗,皆不知其所以然,以其自取灭亡也。」《聊斋志异。卷六。聂政》:「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
《國語辭典》:存亡  拼音:cún wáng
1.存在或衰亡。《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生或死。《文选。潘安。寡妇赋》:「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吾今两弟不知存亡,妻小失散,为之奈何?」
3.生者与死者。《文选。颜延年。阳给事诔》:「古之烈士,无以加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國語辭典》:颠沛(顛沛)  拼音:diān pèi
1.偃仆、倾倒。
2.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文明小史》第五七回:「捐道台的时候,手中还有十馀万,不想连遭颠沛,几个当铺不是蚀了本,便是被了灾。」
《國語辭典》:沦亡(淪亡)  拼音:lún wáng
沦陷而灭亡。《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八首之二七:「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也作「沦灭」。
《國語辭典》:湮没(湮沒)  拼音:yīn mò
1.埋没。唐。殷尧藩 端午日诗:「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儒林外史》第二○回:「这两本是我生平所做的诗。虽没有甚么好,却是一生相与的人都在上面。我舍不得湮没了,也交与老师父。」
2.死亡。《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首恶湮没,闇昧昭晢。」
《國語辭典》:颠覆(顛覆)  拼音:diān fù
倾覆,动乱。亦用以形容政治权势被推翻。《诗经。王风。黍离序》:「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三国演义》第八○回:「降及朕躬,大乱滋昏,群凶恣逆,宇内颠覆。」
《國語辭典》:丧亡(喪亡)  拼音:sàng wáng
灭亡、死亡。《书经。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句下汉。孔安国。传:「殷道不至,故旻天下丧亡于殷。」《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
《國語辭典》:颠仆(顛仆)  拼音:diān pū
1.失去平衡而跌倒。《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迅雷震树,旁人莫不颠仆,曜神色自若。」
2.比喻遭遇挫折而一蹶不起。《汉书。卷八一。孔光传》:「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宋。苏轼〈答范蜀公〉:「颠仆罪戾,世所鄙远。」
《漢語大詞典》:消亡
灭亡;消失。诗·卫风·氓序:“ 宣公 之时,礼义消亡。” 宋 苏辙 《许昌》诗之三:“齿髮衰变,气血消亡。” 清 刘大櫆 《慎始》:“ 春秋 、 战国 之间,尝有任侠姦人矣,以一朝之感激为人报仇,至於皮面出肠而不悔。然数百年之后,息灭消亡,无復 聂政 、 荆軻 之餘韵者,此岂待朝廷之禁令诛絶哉?” 鲁迅 《〈淮风月谈〉后记》:“时光,是一天天的过去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跟着过去,不久就在我们的记忆上消亡。”
《國語辭典》:破灭(破滅)  拼音:pò miè
通常指希望或幻想消失不见。如:「她幻想成为大明星的美梦,已经破灭了。」
《國語辭典》:覆亡  拼音:fù wáng
倾覆灭亡。《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國語辭典》:崩摧  拼音:bēng cuī
崩塌、毁坏。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三国演义》第二回:「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
《漢語大詞典》:殒灭(殞滅)
(1).灭亡;丧身。 明 宋濂 《广平贞宪王玉普》:“雷霆之下,孰不殞灭?”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访梦:“我想这一条古道,自 唐 宋 以来,不知多少贤人君子皆从此贬謫而去。嘆羣公建白,建白凭谁听者?落得炎荒殞灭。”
(2).坠灭。 殷夫 《寂寞的人》:“微风哟,把薄云儿推,流星在银河旁殒灭。”
分類:灭亡丧身
《漢語大詞典》:亡灭(亡滅)
灭亡。魏书·废出三帝纪论:“ 普泰 雅道居多, 永熙 悖德为甚,是俱亡灭,天下所弃歟!”新唐书·郭元振传:“又 吐蕃 亦尝以 俀子 、 僕罗 并 拔布 为可汗矣,亦不能得十姓而皆自亡灭。”《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有形不成,有口无声;国家亡灭,故现其形。”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死敌之可荣,降敌之可耻,勇往之可贵,退缩之可鄙,机警者之生存,顽钝者之亡灭,足供军人前车之鑑,后事之师者,一一写之。”
分類: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