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焰 → 燄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火焰  拼音:huǒ yàn
燃烧时发出的光焰。《三国演义》第一二回:「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上推下柴草,遍地都是火。」
《國語辭典》:火焰山  拼音:huǒ yàn shān
山名。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因山石皆赤色如火,故称为「火焰山」。《西游记》中描写此山终年大火熊熊燃烧,行人极难平安通过。
分類:难关火山
《漢語大詞典》:众人捧柴火焰高(衆人捧柴火焰高)
见“ 众人拾柴火焰高 ”。
《國語辭典》:众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拾柴火焰高)  拼音: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能产生大力量。
《國語辭典》:众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拾柴火焰高)  拼音: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能产生大力量。
《国语辞典》: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  拼音:huǒ yàn pēn shè qì
武器名。利用空气压缩原理,制成空气压缩装置,再注入特制的液体燃料,以喷枪与发火盘点火,可射出极高温的强烈火焰,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可装置于战车或装甲车上,亦可由人员背负携带。也称为「喷火器」。
《国语辞典》:火焰焰  拼音:huǒ yàn yàn
紧张晃动的样子。《水浒传》第一三回:「这个圆彪彪睁开双眼,胳查查斜砍斧头来;那个𠛡剥剥咬碎牙关,火焰焰摇得鎗杆断。」
分类:紧张晃动
《漢語大詞典》:复仇的火焰
诗歌。闻捷作。1959-1962年发表。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解放新疆为背景,通过人民解放军平定忽斯满叛乱的事件,反映出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而转到拥护共产党的曲折过程,记载了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从捣乱到失败的历史命运。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充满浓郁的抒情性。
《漢語大詞典》:火焰草(火燄草)
菟丝子的别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菟丝子:“按 寧献王 《庚辛玉册》云:火燄草即菟丝子,阳草也。”
分類:菟丝子
《分类字锦》:火燄盏口(火燄盏口)
韦巨源食帐火燄盏口䭔注上言花下言体
《國語辭典》:光燄  拼音:guāng yàn
光芒。《朱子语类。卷五。性情心意等名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也作「光焰」。
《國語辭典》:炎光  拼音:yán guāng
1.日光。《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震声日景,炎光飞响。」南朝齐。谢朓夏始和刘潺陵〉诗:「春色卷遥甸,炎光丽近邑。」
2.暑气。宋。柳永二郎神。炎光谢〉词:「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
3.汉朝。《文选。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
《國語辭典》:炎汉(炎漢)  拼音:yán hàn
1.因汉代以火德王,故称为「炎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自炎汉中叶,厥突渐异。」唐。李白〈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炎汉之风。」
2.传说炎帝为汉族祖先,故称中国或汉民族为「炎汉」。唐。元宗〈封东光公主制〉:「炎汉盛礼,蕃国是和。」
《漢語大詞典》:炎焰
(1).火焰。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明 杨慎 《恶氛行》:“城西放火银汉红,炎焰尘头高十里。”
(2).比喻热烈的情绪。 白平 《凤凰山前的红旗》:“以 凤凰山 前 北店头 为中心的抗 日 红旗,激励着 唐县 广大群众的抗 日 热情,烧起了猛烈的抗 日 的炎焰。”
《漢語大詞典》:热焰(熱焰)
(1).火焰。 唐 独孤及 《梦远游赋序》:“然后知一生之患假合,岂直芻狗、土梗、热焰、聚沫而已。”
(2).以指炎热的气流。 宋 蔡襄 《庭前小栏花木》诗:“闰夏天气热焰烘,崇朝快雨随清风。”
《漢語大詞典》:兽焰(獸燄)
亦作“ 兽炎 ”。
(1).指兽形香炉中燃香而生的火焰。 唐 李商隐 《烧香曲》:“入蚕茧绵分小炷,兽燄微红隔云母。” 冯浩 笺注:“《洞天香録》云:‘银钱云母片……可为隔火。隔火者,用以承香,使隔而烧之也。’句即此意,盖如今所云煎香。”
(2).兽炭燃烧发生的火焰。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兽炎餘炭在,蜡泪短光衰。”参见“ 兽炭 ”。
《國語辭典》:兽炭(獸炭)  拼音:shòu tàn
用兽骨烧成的炭或用炭屑和水制成的兽形炭。北周。庾信谢赵王赉丝布启〉:「覆鸟毛而不暖,然兽炭而逾寒。」唐。张南史诗:「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漢語大詞典》:焱焰(焱燄)
火焰。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五木之火,皆寄传於木。焱燄既合,五者如一。火木之极,然后积而成灰。”
分類: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