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下湿(下溼)
谓地势低而潮湿。尚书大传卷二上:“下溼曰隰。”汉书·冯立传:“后迁为 东海 太守,下溼病痺。”东观汉记·城阳恭王祉传:“﹝ 刘仁 ﹞以 舂陵 地势下溼,有山林毒气,难以久处。”
分類:地势潮湿
《國語辭典》:湿气(溼氣)  拼音:shī qi
1.因水分多而蒸发的气息。如:「此地湿气重,小心你的风湿病会发作。」
2.病名。中医上指湿疹、手癣、脚癣等。
《漢語大詞典》:暑湿
亦作“ 暑湿 ”。 炎热潮湿。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 在 安息 西数千里,临 西海 ,暑溼。”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 清 王鹏运 《〈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
《漢語大詞典》:蒸溽
(1).闷热而潮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 吴 中梅雨时相类耳。”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今年夏六月,客有授予 苏太史 《栖云轩记》,记为本庵上士作,其状 灵岩 之景,亦分明如画,蒸溽为之顿消。”
(2).湿热。中医学上所指的一种病理现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漢語大詞典》:暑溽
谓夏季潮湿闷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暑溽异甚,伏望保护寝兴,万万珍重不宣。”宋史·文苑传一·朱昂:“愿在地而为簟,当暑溽而冰寒。”红楼梦第二九回:“ 黛玉 不过前日中了些暑溽之气,本无甚大病。”
《國語辭典》:湿润(溼潤)  拼音:shī rùn
潮湿而润泽。如:「土壤湿润有助于植物生长。」
《漢語大詞典》:炎溽
郁热潮湿。 南朝 梁 刘孝威 《苦暑》诗:“暮日苦炎溽,迁坐接阶廊。”
分類:热潮潮湿
《漢語大詞典》:蒸湿(蒸濕)
热而潮湿。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抱香履:“﹝抱香履﹞夏月纳之,可御蒸湿之气,出 扶南 大秦 诸国。”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南方春夏梅雨蒸湿,墨皆胶败,滞笔而无光。”明史·成祖纪一:“时 燕 连失大将, 淮 土盛暑蒸湿,诸将请休军 小河 东,就麦观衅。”
分類:潮湿
《漢語大詞典》:梅润(梅潤)
谓梅雨季节的潮湿空气。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奇鲁望》:“梅润侵束杖,和气生空狱。” 宋 林逋 《夏日即事》诗:“石枕凉生茵阁虚,已应梅润入图书。”
《國語辭典》:阴湿(陰溼)  拼音:yīn shī
阴暗潮湿。如:「蕨类植物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湿热(濕熱)
(1).潮湿闷热。 茅盾 《追求》三:“空间是重淀淀的铅色,湿热的南风时时吹来。”
(2).中医称温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少食、小便短赤而黄、舌苔黄腻等。
《漢語大詞典》:湿风(濕風)
潮湿的风。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湿风含酒气,阴云助麦寒。” 茅盾 《虹》十:“从永安公司的屋顶花园,正当十字街头,撒下无数红的黄的白的传单来,被湿风吹着在满天里飞。”
分類:潮湿
《漢語大詞典》:寒湿(寒濕,寒溼)
寒冷潮湿。《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痺,伤於寒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气宛篤不发,化为虫。”
《漢語大詞典》:风毒(風毒)
指与所居处潮湿低下有关的致病因素。 三国 魏 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危邦不入,所以避乱政之害;重门击柝,所以避狂暴之灾;居必爽塏,所以远风毒之患。”
《國語辭典》:低湿(低溼)  拼音:dī shī
低洼潮湿。如:「他住的地方非常低湿,家具用品很容易发霉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