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内心戏(内心戏)  拼音:nèi xīn xì
戏剧表演中,由演员表达角色心中情感的戏。如:「这位演员擅长内心戏,把女主角的无助、悲苦演得入木三分。」
《国语辞典》:闹小旦(闹小旦)  拼音:nào xiǎo dàn
捧年轻的女演员。《红楼梦》第一○九回:「我们的月钱、月米是不给了,赌钱、喝酒、闹小旦,还接了外头的媳妇儿到宅里来。这不是爷吗!」
分类:年轻演员
《国语辞典》:金像奖(金像奖)  拼音:jīn xiàng jiǎng
1.用金属做的小雕像,作为荣誉表徵的奖品。
2.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每年颁给最优的影片、导演、编剧、演员等的奥斯卡金像奖。参见「奥斯卡金像奖」条。
《国语辞典》:李小龙(李小龙)  拼音:lǐ xiǎo lóng
人名。(西元1940~1973)华裔美籍男演员,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李海泉为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龙是第一位凭藉电影,使中国武术扬威世界的人。曾拜叶问修为师,修习国术。后自创截拳道,并开馆授徒。在香港拍摄了《精武门》、《唐山大兄》、《猛龙过江》、《死亡游戏》四部功夫片。上映后,风靡全球,掀起中国功夫热。
《国语辞典》:老班底  拼音:lǎo bān dǐ
原指戏班中的主要基本演员。后来泛指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基本成员。如:「自从新首长上任后,他以前的老班底也陆续跟著过来了。」
《国语辞典》:戏包袱(戏包袱)  拼音:xì bāo fu
能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如:「你看这戏包袱,演得多好啊!」
《国语辞典》:戏码单(戏码单)  拼音:xì mǎ dān
列出演出戏剧名目和演员的广告单。
《国语辞典》:舞台剧(舞台剧)  拼音:wǔ tái jù
演员在舞台现场演出的戏剧。如:「舞台剧的演员直接面对观众,演出时尤当聚精会神,把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国语辞典》:叶盛兰(叶盛兰)  拼音:yè shèng lán
人名。(西元1914~1978)字艺如,原籍安徽,平剧演员。初学武旦,后改小生,唱腔圆熟,动作矫健,自成一派。对平剧小生的表演艺术颇有贡献。
《国语辞典》:小戏儿(小戏儿)  拼音:xiǎo xì ér
1.一种小型的戏剧。角色少,情节简单。
2.票价低廉的戏剧。如:「闷得慌可以听听小戏儿。」
3.以年幼演员为主的戏班。《红楼梦》第一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著呢。」
《国语辞典》:千面人  拼音:qiān miàn rén
1.称那些善于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扮演不同类型、不同角色的演员。
2.专在百货商店或超市的货品中下毒,再进行勒索诈财的罪犯。
《国语辞典》:提示人  拼音:tí shì rén
提示演员台词的人。在西洋各国舞台的前面中央,有箱子可供提示人藏身。当演员忘词时,他便轻声提示。今之提示人多半藏身幕后或布景后。
《國語辭典》:功架  拼音:gōng jià
1.演出戏剧时,表演者所表演的身段、姿势。也作「工架」。
2.举止、仪容与风度。《续孽海花》第四三回:「小玉姊真不错!上海也找不出几个来,他的功架多好。」
《漢語大詞典》:高元钧
(1916-1993) 山东快书演员。原名金山,河南宁陵人。十一岁开始说唱“武老二”。1936年起对武老二进行改革,形成节奏明快、口风甜脆、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也称“高派”。后将武老二改名为“山东快书”。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武松传》《一车高粱米》等。作品编为《高元钧山东快书选》等,论著有《山东快书漫谈》等。
《漢語大詞典》:高庆奎
(1890-1942)京剧演员。名镇山,字子君,山西榆次人。幼从贾丽川学老生,十二岁登台。早年宗法谭鑫培,后改学刘鸿声。嗓音高亢,唱腔质朴、劲拔,世称“高派”。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斩黄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