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傩舞(儺舞)  拼音:nuó wǔ
古时祭祀傩神时跳的舞。目的在于驱鬼逐疫。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
《漢語大詞典》:牛录
(1). 清 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 满族 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清史稿·兵志一:“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 傅克东 《清代前期的佐领》:“佐领在满语中包括牛录(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和牛录额真(八旗基层单位的首领)二者而言……这种以血缘(族)和地缘(寨)而组成的牛录,最初只有十人,而牛录额真不过是十人之长(即‘什长’)。”
(2).借指 清 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
《國語辭典》:坎儿井(坎兒井)  拼音:kǎn ér jǐng
新疆一带因气候乾旱而采行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到田地挖成一连串的暗沟,将雪水渗透到地下水通向农田中,以供灌溉。
《国语辞典》:洭水  拼音:kuāng shuǐ
河川名。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岑山,南流入广东,为北江的上流。也称为「湟水」。
《国语辞典》:澜沧江(澜沧江)  拼音:lán cāng jiāng
河川名。源于青海省唐古喇山,经西藏昌都,南流入云南西部,入寮国后称为「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越南后,分数道入南海。全长四千五百公里。古称为「兰仓水」。也称为「鹿沧江」。
《國語辭典》:连厢(連廂)  拼音:lián xiāng
一种民间杂技。源自金朝时的连厢词,其中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并有扮演者随唱词做动作,有歌有舞,生动非凡。
《國語辭典》:吴派(吳派)  拼音:wú pài
1.明代的画派之一。以细巧绵密为长,强调文学性的表现。因南宗各大家多系吴(今江苏吴县)人,故有吴派之称。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等。
2.清代汉学派别之一。以汉儒经说为主,旁及史学和文学。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代表人物有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人。相对于戴震为主的皖派而言。
《漢語大詞典》:小胡同(小衚衕)
巷,小街道。衚衕,源于蒙语gudum。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索元》:“ 长安 东西十二门,大街都无人应,小衚衕叫去。”《老残游记》第六回:“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
分類:街道源于
《國語辭典》:十字架  拼音:shí zì jià
1.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为十字形木架,把人的双手、双脚钉在上面,使其慢慢死去。据新约全书记载,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至死以救赎世人,因此,基督徒就以十字架代表基督本身或对基督教的信仰。
2.比喻苦难、负担。如:「别做出后悔莫及的事,否则,你将终生背著十字架,受尽良心的折磨!」
《國語辭典》:诸宫调(諸宮調)  拼音:zhū gōng diào
一种古词曲。敷演故事,略如弹词,盛于宋、金间,属于说唱文学。因由许多宫调不同的曲牌所联缀成篇,故称为「诸宫调」。如董解元的《西厢记》。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说唱。」
《国语辞典》:街舞  拼音:jiē wǔ
一种在街头各处可随兴而跳的舞。起源于美国黑人聚集的社区,早已风靡全球。由许多各种不同的舞法所构成,不似正统舞蹈般有华丽的动作和舞步,但需要更高超的技巧。如:「街舞、饶舌歌已并列为美国重要的街头文化。」
《国语辞典》:玉阶怨(玉阶怨)  拼音:yù jiē yuàn
诗名。唐李白所作。五言乐府。源于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内容多咏被冷落女子的怨思。如唐。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国语辞典》:洧河  拼音:wěi hé
河川名。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东阳城山,东南流至扶沟县注入贾鲁河。
《国语辞典》:大肚溪  拼音:dà dù xī
河川名。在台湾中西部,发源于合欢山西麓,上游北港溪西南流至南投县国姓乡,汇南港溪后称为「乌溪」,经台中盆地注入台湾海峡。也称为「乌溪」。
《国语辞典》:大通河  拼音:dà tōng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发源于祁连山及大通山间的山谷。东南流经亹源,称为「浩亹河」,至青甘两省交界处,则称为「大通河」。为湟水支流,长达五百零八公里,水流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