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淅箕
竹制的过滤器。与 湖南 所谓“沥箕”相似,平口、大腹、圆底。
《国语辞典》:衡阳雁去(衡阳雁去)  拼音:héng yáng yàn qù
湖南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雁至此峰,不过,遇春而回。故以衡阳雁去比喻音信渺茫。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国语辞典》:粤汉铁路(粤汉铁路)  拼音:yuè hàn tiě lù
自广东省广州市经湖南至湖北省汉口市,长一千多公里,为大陆南北地区重要交通干线。
《国语辞典》:巴陵戏(巴陵戏)  拼音:bā líng xì
流行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边境的剧种。是汉剧传至湖南岳阳所形成的一个支派,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湘剧影响。
《国语辞典》:常德县(常德县)  拼音:cháng dé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北部沅江下游、洞庭湖西缘。公路通长沙、大庸等地。现有纺织机械、棉纺、船舶修造等工业。特产为武陵酒、金鸡腐竹、德山香醋。名胜古迹有秦武陵城、德山楚墓、明荣定王墓等。
《国语辞典》:巴陵山  拼音:bā líng shān
山名。位于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方,下临洞庭湖畔,相传为后羿屠杀大蛇的地方。《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江南道三。岳州》:「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也称为「巴丘」。
《国语辞典》:湘戏(湘戏)  拼音:xiāng xì
流行于湖南的戏种。分长沙湘剧、衡阳湘剧、常德湘剧等。唱腔有高腔、昆腔、南北路等各种不同腔调。
《国语辞典》:桂阳县(桂阳县)  拼音:guì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邻郴县,西界嘉禾,北接新田,南连宜章。县治跨耒水上游的漳溪,以山川胜景著名。境内出产有米、麦、棉花、锑矿等。
《国语辞典》:贵州省(贵州省)  拼音:guì zhōu shěng
省名。因境内有贵山而得名。东界湖南,北界四川,西界云南,南界广西,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省会为贵阳市。简称为「黔」。
《国语辞典》:犵狫族  拼音:qì lǎo zú
位于中国西南僰掸的族系。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参见「仡佬族」条。
《国语辞典》:榉木(榉木)  拼音:jǔ mù
植物名。榆科榉属,大落叶乔木。产于大陆地区辽宁、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日本、韩国亦有分布。干皮灰褐色、褐色或灰白色;叶纸质,广披针形或长卵形,互生,具短柔毛。春季,花与新叶共开,花被凹形,呈淡黄绿色。果实为歪形。木材可供建筑、造舰、乐器、家具、地板、电讯之用。
《国语辞典》:岳阳县(岳阳县)  拼音:yuè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省境之北,地当洞庭湖入长江之口,南绾三湘,北控荆溪,为全省水道之咽喉,粤汉铁路经此。旧称为「巴陵郡」,宋岳阳军治,清岳州府治,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辟为商埠。民国元年裁府留县,后改为岳阳县。农产品以米、麦、茶叶等为主,名胜古迹有君山、岳阳楼等。
《国语辞典》:八指头陀(八指头陀)  拼音:bā zhǐ tóu tuó
清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黄。湖南湘潭人,名读山。六岁出家,初名敬安,字寄禅。至明州阿玉王寺后,因燃左手二指供佛,遂自号「八指头陀」。在湖南六度出掌名寺,曾创中华佛教总会于上海。为佛教事至北京请愿,圆寂于北京法源寺。
《国语辞典》:芷江县(芷江县)  拼音:zhǐ jiā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省西部,濒潕水北岸,潕水为沅水的源流,沅水又称为芷江,因而得名。地扼湘黔孔道,形势重要。以生产稻米、木材、薯类、白蜡为主。
《国语辞典》:才贯二酉(才贯二酉)  拼音:cái guàn èr yǒu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位于湖南省沅陵县西北。相传山上有秦人在此遗留千卷藏书。才贯二酉比喻才学丰富。《镜花缘》第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