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长沙抢米风潮
1910年春湖南滨湖各县水灾歉收,米价上涨,饥民涌入长沙,各家米店纷纷被抢。湖南巡抚下令镇压,民众被枪杀二十余人。数万民众愤怒捣毁巡抚衙门、银行、教堂等。外国军舰配合镇压,民众伤亡惨重。清政府后以罢免巡抚,出售平价米,平息了风潮。
《漢語大詞典》:五强溪水电站
长江支流沅江梯级电站之一。在湖南沅陵东北。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年发电量53.7亿千瓦小时。一期工程1994年建成。
《漢語大詞典》:文化书社
又称“长沙文化书社”。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郭璜等创办于湖南长沙。主要销售马克思主义书刊。1921年至1923年间,在平江、浏阳、邵阳、衡阳等地成立分社。1927年马日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國語辭典》:湘乡派(湘鄉派)  拼音:xiāng xiāng pài
清曾国藩所作的文章自成一派,为桐城派的别支,而格局较为恢宏。因曾氏为湖南湘乡人,故称为「湘乡派」。
《漢語大詞典》:淅箕
竹制的过滤器。与 湖南 所谓“沥箕”相似,平口、大腹、圆底。
《国语辞典》:衡阳雁去(衡阳雁去)  拼音:héng yáng yàn qù
湖南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雁至此峰,不过,遇春而回。故以衡阳雁去比喻音信渺茫。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国语辞典》:粤汉铁路(粤汉铁路)  拼音:yuè hàn tiě lù
自广东省广州市经湖南至湖北省汉口市,长一千多公里,为大陆南北地区重要交通干线。
《国语辞典》:巴陵戏(巴陵戏)  拼音:bā líng xì
流行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边境的剧种。是汉剧传至湖南岳阳所形成的一个支派,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湘剧影响。
《国语辞典》:常德县(常德县)  拼音:cháng dé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北部沅江下游、洞庭湖西缘。公路通长沙、大庸等地。现有纺织机械、棉纺、船舶修造等工业。特产为武陵酒、金鸡腐竹、德山香醋。名胜古迹有秦武陵城、德山楚墓、明荣定王墓等。
《国语辞典》:巴陵山  拼音:bā líng shān
山名。位于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方,下临洞庭湖畔,相传为后羿屠杀大蛇的地方。《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江南道三。岳州》:「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也称为「巴丘」。
《国语辞典》:湘戏(湘戏)  拼音:xiāng xì
流行于湖南的戏种。分长沙湘剧、衡阳湘剧、常德湘剧等。唱腔有高腔、昆腔、南北路等各种不同腔调。
《国语辞典》:桂阳县(桂阳县)  拼音:guì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邻郴县,西界嘉禾,北接新田,南连宜章。县治跨耒水上游的漳溪,以山川胜景著名。境内出产有米、麦、棉花、锑矿等。
《国语辞典》:贵州省(贵州省)  拼音:guì zhōu shěng
省名。因境内有贵山而得名。东界湖南,北界四川,西界云南,南界广西,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省会为贵阳市。简称为「黔」。
《国语辞典》:犵狫族  拼音:qì lǎo zú
位于中国西南僰掸的族系。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参见「仡佬族」条。
《国语辞典》:榉木(榉木)  拼音:jǔ mù
植物名。榆科榉属,大落叶乔木。产于大陆地区辽宁、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日本、韩国亦有分布。干皮灰褐色、褐色或灰白色;叶纸质,广披针形或长卵形,互生,具短柔毛。春季,花与新叶共开,花被凹形,呈淡黄绿色。果实为歪形。木材可供建筑、造舰、乐器、家具、地板、电讯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