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混淆  拼音:hùn yáo
1.杂乱无别。《抱朴子。外篇。尚博》:「真伪颠倒,玉石混淆。」《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也作「溷肴」、「溷淆」、「浑殽」。
2.扰乱观念、事物,使人无法分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布散谣言,混淆是非。」
《國語辭典》:玉石混淆  拼音:yù shí hùn yáo
形容贤愚杂处,难以区别。宋。岳珂《桯史。卷一二。淮阴庙》:「两旁皆过客诗句,楹楣户牖,题染无馀,往往玉石混淆,殊不可读。」
分類:好坏混杂
《国语辞典》:混淆不清  拼音:hùn yáo bù qīng
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清楚。如:「社会极度追求满足物欲,因而价值观念日益混淆不清。」
《國語辭典》:混淆黑白  拼音:hùn yáo hēi bái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颠倒是非、制造混乱。如:「贪官污吏一向混淆黑白,为所欲为。」也作「混造黑白」。
《国语辞典》:混淆视听(混淆视听)  拼音:hùn yáo shì tīng
以假象或谎言使人分辨不出是非真伪。如:「对方利用不实的宣传,意图混淆视听,破坏本公司形象。」
《國語辭典》:混淆是非  拼音:hùn yáo shì fēi
颠倒是非对错,使人观念混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布散谣言,混淆是非。」
《國語辭典》:黑白混淆  拼音:hēi bái hùn yáo
黑或白都分不清楚。比喻是非颠倒、好坏不分。《明史。卷一六四。聊让传》:「君子见斥,小人骤迁,章奏多决中旨,黑白混淆,邪正倒置。」
《分类字锦》:草树混淆(草树混淆)
庾信小园赋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有堂坳
分类:园圃
《國語辭典》:模糊  拼音:mó hu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模糊(糢糊)  拼音:mó hú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灯光之下,人影模糊。」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混同  拼音:hùn tóng
1.统合、统一。《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唐。郭子仪 广运舞诗:「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2.混淆、等同。《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论曰》:「贤愚优劣,混同一贯。」
《國語辭典》:淆乱(淆亂)  拼音:yáo luàn
混乱、纷乱。《明史。卷一八三。周经传》:「弊在旗校者,版籍犹存,若里胥则并版籍而淆乱之,宜考故册洗奸弊。」也作「殽乱」。
《國語辭典》:糊突  拼音:hú tú
混乱、不清楚。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一个价糊突了胸中锦绣,一个价泪揾湿了脸上胭脂。」《金瓶梅》第一三回:「哥也糊突,嫂子又青年,惹大家室,如何便丢了去,成夜不在家,是何道理?」也作「糊涂」。
分類:糊涂混淆
《國語辭典》:糊涂(糊塗)  拼音:hú tú
混乱、不清楚。《宋史。卷二八一。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红楼梦》第二五回:「你这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也作「胡突」、「胡涂」、「糊突」、「鹘突」。
《漢語大詞典》:殽混
混淆。 唐 吴筠 《览古》诗之二:“忠诚及狙诈,殽混安可甄。”
分類:混淆
《漢語大詞典》:掍殽
混淆。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河 淮 江 汉 之间,‘侵’之与‘真’,‘覃’之与‘寒’,韵部絶远,而或转相掍殽。” 章炳麟 《与孙仲容书》:“皋、泽二字,本多掍殽。”
分類:混淆
《國語辭典》:花白  拼音:huā bái
1.须发黑白相间。《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只见一人,方巾,蓝布直裰,薄底布鞋,花白胡须,酒糟脸,进来作揖坐下。」
2.抢白、嘲笑。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二折:「怎禁他对人前朗朗的花白,如今那友人门下难投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你则管哩便胡言乱语将我厮花白,你那些个将我似举案齐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