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参疑(參疑)
混乱不分。韩非子·内储说下:“五曰参疑内争。” 梁启雄 注:“‘参’是‘参杂’之‘参’,‘疑’借为‘儗’。这是説:君权和臣权相参,甚至臣权跟君权一样大。”韩非子·内储说下:“参疑之势,乱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
分類:混乱
《國語辭典》:稠浊(稠濁)  拼音:chóu zhuó
繁多杂乱。《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分類:混浊混乱
《漢語大詞典》:耗废(耗廢)
耗费;浪费。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善继 两个儿子,都好游荡,家业耗废。”明史·宦官传一·郑和:“﹝ 郑和 ﹞所取无名寳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貲。” 郭沫若 《水平线下·湖心亭》:“平常我以为这些东西都是无意义的耗废,但我现在才晓得这到冬天来至少是可以供叫化子们取暖的。”
混乱荒废。
《漢語大詞典》:亏紊(虧紊)
欠缺和混乱。新唐书·杜景佺传:“今草木黄落,而木復华,瀆阴阳也。窃恐陛下布德施令,有所亏紊。” 唐 苏颋 《为宋尚书谢加三品表》:“况国之程式,示於天下,凡有亏紊,过在大臣。臣自违之,復将焉用。”
分類:欠缺混乱
《國語辭典》:骚乱(騷亂)  拼音:sāo luàn
混乱不安。如:「今日局势变化不明,社会民心骚乱。」《南齐书。卷五○。明七王列传。鄱阳王宝夤》:「百姓数千人皆空手随后,京邑骚乱。」
《漢語大詞典》:抖乱(抖亂)
(1).搞乱。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将款项抖乱,多方掩饰,使人难以稽查。” 邹志安 《土地》:“那个黑神一来,把我们大队就给抖乱了。”
(2).纷乱,混乱。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招纳》:“武艺如何?只止见烟尘抖乱,满天星火。”《何典》第十回:“将近界上,忽望见前路烟尘抖乱,手銃齐响。”
《漢語大詞典》:乱溃(亂潰)
混乱溃散。 汉 焦赣 《易林·乾之兑》:“举事不遂,众人乱溃。”
分類:混乱溃散
《漢語大詞典》:紊绪(紊緒)
混乱序分。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既而惧六和之紊绪,悼三聚之乖宗。”
分類:混乱序分
《漢語大詞典》:棼秽(棼穢)
混乱和污秽。 宋 苏辙 《民政策》上之五:“世之君子随其破败而为之立法,补苴缺漏,疏剔棼秽,其为法亦已尽矣。”
分類:混乱污秽
《漢語大詞典》:沸溃(沸潰)
(1).腾涌乱流。
(2).引申指混乱。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黠桀渠憸,窜身妇寺。”
《國語辭典》:混战(混戰)  拼音:hùn zhàn
纷乱、没有明确目标或计画的攻战或斗殴。《薛仁贵征辽事略》:「金鼓喧天,喊声振地,混战多时,胜败未分。」《三国演义》第五一回:「曹兵冲来,众将向前抵住,混战一场。」
《國語辭典》:慌乱(慌亂)  拼音:huāng luàn
慌张而忙乱。《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听知司马懿大败,失了渭南营寨,军心慌乱。」
《国语辞典》:糊涂帐(糊涂帐)  拼音:hú tú zhàng
内容混杂不清的帐目。比喻关系混乱、弄不清楚的事物。《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将来一笔糊涂帐,上司查问下司,怕不把冯家放火罪名也坐在他们身上?」
《漢語大詞典》:淫浊(淫濁)
污浊混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四:“世路多淫浊,真诚不可搜。” 唐 韦应物 《萼绿华歌》:“世淫浊兮不可降,胡不来兮 玉斧 家。”
《國語辭典》:噪音  拼音:zào yīn
1.声波的频率及强弱变化杂乱无规律,听起来令人感觉不悦。另声音响度超过法定标准也称为噪音。
2.嘈杂、刺耳的声音。如:「都市里的噪音常是造成人们重听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