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89,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深坐
深隐
深潭
深文
深涧
清深
深旨
深感
深见
深重
雾深
深窈
钩深
村深
深耕
《漢語大詞典》:深坐
久坐。 唐 李白 《怨情》诗:“美人卷珠帘,深坐嚬蛾眉。”
分類:久坐
《漢語大詞典》:深隐(深隱)
(1).深深隐藏。鬼谷子·抵巇:“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是以 许由 匿 尧 而深隐, 唐 氏不以衰; 夷 齐 耻 周 而远饿, 文 武 不以卑。” 唐 杜甫 《雨》诗:“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2).偏僻隐蔽。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择一深隐处驻 一妹 ,某日復会於 汾阳桥 。”
(3).深奥隐晦,不易理解。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彦琮》:“详梵典之难易,銓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漢語大詞典》:深潭
深水池。亦指河流中水极深而有回流处。《淮南子·原道训》:“﹝ 舜 ﹞钓於 河 滨,朞年,而渔者争处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 高诱 注:“深潭,回流饶鱼之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资水:“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謡咏相和。”
《國語辭典》:深文  拼音:shēn wén
1.制订或引用法律条文严苛。《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张汤》:「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2.含意深远或艰奥的文章。如:「深文奥义」。
《國語辭典》:深涧(深澗)  拼音:shēn jiàn
两山之间幽深的流水。
《漢語大詞典》:清深
(1).清峻深刻。《艺文类聚》卷四九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若夫天才卓尔,动称絶妙,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旧唐书·文苑传·杜甫:“﹝ 李白 ﹞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四:“诗人 瓶水 与 謨觴 ,鬱怒清深两擅场。”
(2).清静幽深。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四:“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宋 林逋 《小隐自题》诗:“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餘。” 金 元好问 《库城》诗:“疎林护悬险,絶壁入清深。”
(3).水色清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是下 济水 ,通得 清水 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
(4).犹言轩昂深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包佶:“ 佶 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斲轮也。”
《漢語大詞典》:深旨
深刻的意旨。北史·薛胄传:“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 唐 姚合 《听僧云端讲经》诗:“无生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正真。”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焉。”
分類:深刻意旨
《漢語大詞典》:深感
深深感到。例如:深感遗憾。
分類:深深深感
《漢語大詞典》:深见(深見)
(1).透彻地了解。汉书·师丹传:“深见天命,烛知至德。”汉书·王莽传上:“太后圣德昭然,深见天意。”
(2).深远的见识。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才多深见,气有远度。”
《國語辭典》:深重  拼音:shēn zhòng
深厚。《三国演义》第二四回:「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
《骈字类编》:雾深(雾深)
薛逢天上种白榆赋易古移今烟浓雾深当空耀木向日舒阴 杜甫野望诗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雾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诗 深沐玄豹日炯粲文雉
《漢語大詞典》:深窈
(1).幽深。 宋 苏轼 《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高堂儼像设,禪室各深窈。” 元 钱霖 《锁窗寒·题玉山草堂》词:“深窈。西园晓。似日照 炉峰 ,数声啼鸟。”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镇边城》:“ 镇边城 直东有 六华巖 ,巖分如六华,其第四巖有洞最深窈。”
(2).深透。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非泊然寡营,观物深窈,玩希声而友前哲,殆未足语於此。”
分類:幽深深透
《漢語大詞典》:钩深(鉤深)
探索深奥的意义。 晋 潘岳 《杨仲武诔》:“鉤深探賾,味道研机。”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虑必鉤深,退而藏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鸿:“鉤深诣微,确乎自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近日之评 杜 者,鉤深抉异,以鬼窟为活计。”
《漢語大詞典》:村深
村落幽深。 唐 皮日休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诗之三:“村深啼愁鹃,浪霽醒睡鷺。” 宋 陆游 《杭湖夜归》诗:“白苹州晚初回棹,緑树村深已上灯。” 元 张养浩 《落梅引》曲:“野水明於月,沙鸥閒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
分類:村落幽深
《國語辭典》:深耕  拼音:shēn gēng
为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作深约二十公分以上的翻耕土壤工作。可增加土壤的保水力及空气含量,并增加植物吸收营养、水分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