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闽清人,家琼州,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览众籍,善篆隶草书,工画竹石。宁宗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传其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道人。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
全宋诗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 白玉蟾诗,以明正统𦡱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二卷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简称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万历蓝格钞《海琼白真人文集》(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简称刘本),清乾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简称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为一卷。
全粤诗·卷三一
白玉蟾(一一九四 — 一二二九),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字如晦、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本闽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善诗文书画。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宋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相传理宗绍定二年解化于盰江。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琼台志》卷四〇有传。
词学图录
葛长庚(1194 -?)字如晦、紫清、白叟,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号蠙庵、海蟾、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闽清(今属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曾举童子科,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楠死,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传播丹道,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书画,善篆隶草书。杨慎《词品》称 "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又云:"葛长庚词,脱尽方外气,李易安词却未脱尽闺阁气。" 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玉蟾诗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全宋文·卷六七四六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姓葛,名长庚,父亡,母改适白氏,遂为白氏子,改名玉蟾,字如晦,号海蟾,又号海琼,琼州(治今海南琼山)人。少学道,师翠虚子陈楠于罗浮山。嘉定中游历江南,常居武夷山。徵赴阙,对称旨,诏封紫清真人。绍定中犹在世。博学善属文,工书画,自谓「平生翰墨半天下」。道教奉为南宗第五祖。见《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栖真志》卷四,《图绘宝鉴》卷四及所撰诸文。著作今存《常清静经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人又辑有《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紫清指玄集》等。见本集卷首彭耜《琼海玉蟾先生事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道士。河中万泉人,字海南,号元冲子。童时不作嬉戏,事亲至孝。慕仙学道,后遇长春真人丘处机于栖游庵。金末兵乱,避于绵山。卒年七十九。

人物简介

江阴古韵浅酌
黄道,明代江阴月城人,字吉甫,号海南,诸生。好古文,工诗,乐善好施。著有《燕山客》、《白下寄润游》、《鲁乐庵》、《画眉折柳》等诗集。与其子黄继元,孙毓祺、毓礽合著《黄吉甫诗草》,卒年59岁。
《國語辭典》:黎族  拼音:lí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族源于百越中的骆越。聚居海南岛。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以农耕为主要生计,兼从事狩猎、手工艺。操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兼通汉语。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其中神话、歌谣占重要的地位。崇拜祖先信仰鬼神。因从事农、猎,特别重视山鬼。
《漢語大詞典》:黎母山
山名。在 海南省 中部, 五指山 的旧称。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蛮·黎:“ 海南 四郡坞土蛮也。坞直 雷州 ,由 徐闻 渡,半日至。坞之中有 黎母山 ,诸蛮环居四傍,号 黎 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黎人》:“ 黎母山 高大而险,中有 五指 、 七指 之峰,生 黎 兽居其中,熟 黎 环之。”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相传太古之时,雷摄一卵至山中,遂生一女。岁久,有 交阯 蛮过海採香者,与之相合,遂生子女,是为 黎 人之祖。因名其山曰 黎母山 。”亦省称“ 黎山 ”、“ 黎母 ”。 宋 楼钥 《送万耕道帅琼管》:“ 黎山 千仞摩苍穹,顓顓独在大海中。”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生 黎 所居絶远,外人不能至其境至 黎母 之颠。”参阅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二四引《平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