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涂潦(塗潦)  拼音:tú lào
路上的积水。《礼记。曲礼上》:「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也作「行潦」。
《漢語大詞典》:滑澾
谓泥泞滑溜。 宋 赵蕃 《问宿》:“川原泥滑澾,山岭石麤疎。”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破五》:“春日融和,春泥滑澾。”
分類:泥泞滑溜
《漢語大詞典》:还泞(還濘)
盘旋挣扎于泥泞之中。左传·僖公十五年:“壬戌,战于 韩原 。 晋 戎马还泞而止。” 杜预 注:“泞,泥也;还,便旋也。小駟不调,故隋泥中。” 杨伯峻 注:“还,盘旋;泞,泥泞。小駟不调,陷泥泞中,盘旋不得出。”亦指使人盘旋而不得出的泥泞。 唐 刘禹锡 《谢裴相公启》:“如陷还泞,动而愈沉。”
《國語辭典》:碱地(鹼地)  拼音:jiǎn dì
含大量碱质的土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漢語大詞典》:渐淤(漸淤)
低湿泥泞。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其土田则污除渐淤,泥湼槃洿。”
分類:低湿泥泞
《漢語大詞典》:天陷
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然自 威虏城 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墝埆,所谓天隙、天陷,非敌所能轻入。”
《國語辭典》:油滑  拼音:yóu huá
圆滑、世故。如:「他是一个油滑的光棍。」
《國語辭典》:沼泽(沼澤)  拼音:zhǎo zé
草本植物茂密且树木、灌木丛生的潮湿或周期性浸水泥泞地。主要由于湖泊里面的物质长期沉积,湖水越来越浅,湖底长满苔藓等植物而形成。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泥炭沼、草泽及树泽。
《漢語大詞典》:泞滑(濘滑)
泥泞,滑溜。 巴金 《新生·四月八日》:“弄堂里灯光昏暗,石板泞滑,车子还没有拉到我底门口,车夫就跌了一交。”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在果树园里》:“雨虽不大,我衣服却快湿透了,田埂间的路也泞滑起来。”
分類:泥泞滑溜
《漢語大詞典》:輴欙
古代用于泥泞路上和登山的交通工具。 唐 韩愈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耒耜兴 姬 国,輴欙建 夏 家。”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引 孙汝听 曰﹞尸子曰:‘行涂以輴,行险以欙。’輴亦曰毳,毳者,谓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也。欙亦曰梮,梮,木器也,如今轝牀,人轝以行也。輴欙者,盖 禹 治水所乘之四载也。”
《漢語大詞典》:沮淤
低洼泥泞。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骑贼復张两翼,围攻我后,我隔河,军不能相救,又地沮淤难驰骋。”参见“ 沮洳 ”。
分類:低洼泥泞
《國語辭典》:沮洳  拼音:jù rù
低湿的地方。《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元。王恽〈挽漕篇〉:「发源本清浅,才夏即沮洳。」
分類:低湿
《漢語大詞典》:贴脚(貼脚)
(1).封建时代为逃避赋役而以田产伪托他人名下。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民风:“先是命户部覈实天下土田,而 两浙 富民畏避差役,往往以田产诡寄亲邻佃僕,谓之贴脚诡寄。”
(2).贴补漕粮运输费。 清 李清 三垣笔记卷中:“予与 倪少司马 元璐 寓 淮 ,有客献议,谓开 登州 某路以通漕运,可省贴脚银二百万两。”
(3).方言。谓道路泥泞,泥土黏脚。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二章:“路上泥巴虽然不像昨天泞滑,但也很湿润,还十分贴脚。”
《國語辭典》:拖泥带水(拖泥帶水)  拼音:tuō ní dài shuǐ
1.本为佛教禅宗语。比喻纠缠牵扯,因而无法直探禅的本源。语出《五灯会元。卷一五。开先善暹禅师》:「一棒一喝,犹是葛藤,瞬目扬眉,拖泥带水,如何是直截根源?」后用来指做事不乾脆俐落,或说话、写文章不够简洁。也作「带水拖泥」。
2.被泥、水沾污。《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见这日天雨,料是婆子在家,拖泥带水的进城来问个消息。」
《国语辞典》:民坠涂炭(民坠涂炭)  拼音:mín zhuì tú tàn
百姓生活十分痛苦,如坠入泥泞火炭之中。《书经。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也作「生灵涂炭」。
《国语辞典》:困处泥涂(困处泥涂)  拼音:kùn chǔ ní tú
处在泥泞难行的道路中。比喻陷入困苦环境,或处在卑下的地位。如:「以他的长才,虽然目前困处泥涂,有朝一日必能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