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法慈亦名道慈,豫州沙门。(晋末别有道慈序《中阿含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97 【介绍】: 唐僧。青州临淄人,一说曹州郝乡人,俗姓郝。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开物化迷,大行禅道,号赵州法道。卒,谥真际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一作曹州(今山东定陶)郝乡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谒南泉普愿而悟禅机。年80,始住赵州观音院,讲习禅法,从者颇多。世称赵州和尚。成德节度使王镕甚加礼敬。其禅语风行天下,时称为赵州门风。享年120岁,卒谥真际大师。《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古尊宿语录》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语录及行状。诸书存其诗偈17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乡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弥抵池阳。见南泉愿和尚。时泉方偃息。问谂曰。近离什么处。谂云瑞像院。泉云。还见瑞像么。谂云。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云。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谂云。有主沙弥。泉云。主在什么处。谂进前云。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泉器之。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谂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谂云。不拟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足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谂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坛纳戒。却反南泉。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谂云谢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谂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烟满屋。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谂云。道得即开门。南泉于窗隙中。过钥匙与谂。谂即开门。 谂到黄檗。檗便闭却方丈门。谂持火炬。于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檗开门擒住云。道道。谂云。贼过后张弓。 又到保寿。寿见来即背坐禅床上。谂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谂便出。 到盐官云看箭。官云过也。谂云中也。 到夹山将柱杖入法堂。夹山云。作什么。谂云探水。夹云。一滴也无。探什么。谂倚杖于壁而出。 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不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来非吉祥。谂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 众请住赵州观音院。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为谁家烦恼。谂云。为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谂云。用免什么。 谂扫地次。僧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谂云。又一点也。 谂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座云。讲涅槃经。谂云。问一段义得否。座云得。谂以脚踢空吹一吹。是什么义座云。经中无此义。谂云。五百力士揭石业。便道无。 大众晚参。谂云。今夜答话去。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出礼拜。谂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举似谂。谂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谂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如前。婆答谂亦如前。谂归谓其僧曰。我与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不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谂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有新到僧。谓谂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柱杖。不曾拨著一人。谂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无对。 有僧写谂真。呈谂。谂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若不似我即烧却㡧子。 谂上堂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后有僧举似洛浦。浦扣齿。又举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举似谂。谂云。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云。请和尚举。谂才举前语。僧指旁僧云。者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谂休去。 一日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谂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谂云。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明日王公令客将传语。谂下禅床接。侍者问云。和尚昨日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什么却下禅床。谂云。非汝所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下等人来。山门外接。 谂临终。寄拂子与王公曰。若问何处得来。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尽者。 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谥真际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从谂。青州临淄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参南泉。值泉偃息而问曰。近离甚处。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祇见卧如来。泉便起坐。深器之。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师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师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怀。祇是个主人公。更向外觅作么。一婆子请转藏经。师却下床转一匝。曰转藏经已竟。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为转半藏。一日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又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恁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师曰。大众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63 【介绍】: 真宗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封升王,立为太子。真宗死,嗣位,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始亲政。在位时,西夏强盛,宋兵屡遭失败。辽亦乘机索取关南之地。乃屈辱求和,增加纳辽岁币,又以银、绢、茶等与西夏议和。官吏军队员额和俸饷大增,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曾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实施新政,但不久即废罢。在位四十二年。
全宋诗
宋仁宗赵祯(一○一○~一○六三),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封升王,册为皇太子。乾兴元年(一○二二)二月即位,由章献刘太后称制主持朝政,凡十一年。明道二年(一○三三),太后去世,始亲政。嘉祐八年卒,年五十四,葬永昭陵,庙号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建元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有《御制集》百卷(《玉海》卷二八),已佚。见《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纪》。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九四○
宋仁宗赵祯(一○一○——一○六三),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章献皇后养为己子。初名受益。祥符七年封庆国公,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兼中书令,明年进封升王,册为皇太子。乾兴元年二月即帝位,时年十三,太后称制。明道二年太后崩,始亲政。康定初,宋夏战起,任韩琦、范仲淹以拒之,遂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之战,后以岁赐银、绢、茶等与西夏议和。契丹乘机逾盟,索取关南地,乃增岁币,任富弼以和之。庆历三年八月任范仲淹、富弼革弊图新,实行「庆历新政」。然因权贵沮之,旋罢。在位恭俭仁恕,然冗官、冗兵、冗费日增,渐成积贫积弱之势。在位四十二年,年号九: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有集一百卷。见《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纪》,《玉海》卷二八《治平仁宗御书》条。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