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8—1085 【介紹】: 即宋神宗。英宗長子。英宗即位,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太子。四年,即位。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圖富國強兵。后命王韶、章惇開邊,設熙河路,拓梅山地區。元豐時,改革官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戰,皆大敗,遂采守勢。在位十九年。
全宋詩
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頊,英宗長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陽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進封潁王。三年,立爲皇太子。熙寧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爲參知政事,開始變法,以圖富國强兵。但在變法中動搖不定,終敗。四至六年,命王韶開拓熙、洮等五州,設熙河路,史稱熙河開邊。五年,章惇開拓梅山地區,史稱梅山之役。八年,與遼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百里。元豐三年(一○八○)至五年,進行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役,皆敗。八年,卒,年三十八,葬於永裕陵。廟號神宗,紀元二:熙寧、元豐。事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紀》。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宋神宗趙頊(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長子。慶曆八年生,初名仲鍼,嘉祐八年封淮陽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進封潁王。三年十二月,立爲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爲參知政事,以革弊圖新,于是有熙、豐新法。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諸法既立,又整飭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開拓熙、洮五州,設熙河路;五年,以章惇開拓梅山地區;八年,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百里於遼。元豐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製定寄祿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稱與實職相符;又改革銓選制度,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後欲取靈夏、滅西羌,遂有靈州與永樂城之敗。元豐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號二:熙寧、元豐。據《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辭、政事、邊防三門爲目。事跡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紀》。
《漢語大詞典》:法古
效法古代。《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太祖 随宜设辟,以遗来今,不患不法古也。” 宋 曾巩 《筠州学记》:“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
分類:效法法古
《國語辭典》:師古  拼音:shī gǔ
效法古代。《書經。說命下》:「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分類:效法法古
《漢語大詞典》:俊厨(俊廚)
东汉 士大夫互相标榜,效法古代“八元”、“八凯”之称,每取号以称当世名士,如“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俊,“言人之英也”;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厨,“言能以财救人者也”。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后因以“俊厨”或“俊厨顾及”指才德超著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何代无贤,阨而知节,此岂出俊厨诸君子下耶!” 沈砺 《感怀》诗:“龙虎风云一顿挫,俊厨顾及半沦亡。”
《漢語大詞典》:法先王
先秦 以儒家为代表的“法古”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言必称 尧 、 舜 、 文 、 武 。与“法后王”相对。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离娄》章极论为政用先王之道,当时诸子之説竝作,皆不法先王而自为説也。” 胡适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变‘法先王’之儒家而为‘法后王’之儒家法家。”参见“ 法后王 ”。
《漢語大詞典》:法后王(法後王)
先秦 以 荀子 、 韩非 为代表的“法今”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当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因时制宜。与“法先王”相对。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 清 方苞 《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 秦 始变古而传,乃曰法后王。”参见“ 法先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