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
法古
分類詞彙
師古法古
俊廚
法先王
其它辭典
趙頊(廟號 神宗、宋神宗、神祖、神考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帝、宋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帝 颍王、淮阳郡王 顼 名 仲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8—1085 【介紹】: 即宋神宗。英宗長子。英宗即位,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太子。四年,即位。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圖富國強兵。后命王韶、章惇開邊,設熙河路,拓梅山地區。元豐時,改革官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戰,皆大敗,遂采守勢。在位十九年。全宋詩
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頊,英宗長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陽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進封潁王。三年,立爲皇太子。熙寧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爲參知政事,開始變法,以圖富國强兵。但在變法中動搖不定,終敗。四至六年,命王韶開拓熙、洮等五州,設熙河路,史稱熙河開邊。五年,章惇開拓梅山地區,史稱梅山之役。八年,與遼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百里。元豐三年(一○八○)至五年,進行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役,皆敗。八年,卒,年三十八,葬於永裕陵。廟號神宗,紀元二:熙寧、元豐。事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紀》。今錄詩七首。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宋神宗趙頊(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長子。慶曆八年生,初名仲鍼,嘉祐八年封淮陽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進封潁王。三年十二月,立爲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爲參知政事,以革弊圖新,于是有熙、豐新法。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諸法既立,又整飭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開拓熙、洮五州,設熙河路;五年,以章惇開拓梅山地區;八年,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百里於遼。元豐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製定寄祿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稱與實職相符;又改革銓選制度,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後欲取靈夏、滅西羌,遂有靈州與永樂城之敗。元豐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號二:熙寧、元豐。據《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辭、政事、邊防三門爲目。事跡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紀》。
《漢語大詞典》:法古
效法古代。《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太祖 随宜设辟,以遗来今,不患不法古也。” 宋 曾巩 《筠州学记》:“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