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锡卓
大法师
移山填海
倒海移山
呼风唤雨
道高魔重
逞法
佛类词典
法力
法力无边
弘法力
其它辞典
释法力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力。未详何人。精苦有志德。欲于鲁郡立精舍。而财不足。与沙弥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载。将事返寺。行空泽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无得免理。于时法力倦眠。比觉而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逮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安隐而还。又沙门法智者。本为白衣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同至自知必死。乃合面于地称观世音。怪无火烧。举头看之。一泽之草纤毫并尽。惟智所伏仅容身耳。因此感悟出家为道。厉精翘勇众所先之。又沙门道集。于寿阳西山游行。为二劫所得。缚系于树将欲杀之。惟念观世音守死而已。劫引刀屡斫皆无伤损。自怖而走。集因得脱。广传此事。又沙门法禅等。山行逢贼。惟念观音。挽弓射之。欲放不得。贼遂归诚投弓于地。又不能得。知是神人。舍而逃走。禅等免脱所在通传。并魏末人。别有观音感应传。文事包广。不具叙之。
《漢語大詞典》:锡卓(錫卓)
(1).植立锡杖。传说古代高僧法力神奇,禅杖下端触地,有泉水涌出。 宋 唐庚 《卓锡泉记》谓 南朝 梁 景泰禅师 植立禅杖于 罗浮 宝积寺 而有 卓锡泉 , 宋 苏轼 《卓锡泉铭并叙》谓六祖 慧能 植立禅杖于 曹溪 而有 卓锡泉 ,明一统志谓 大鉴禅师 植立禅杖于 大庾岭 云封寺 东而有泉水涌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余忆 甘泉 之名,旧志有之,而唧唧细流实溢於岭上,或僧疏引至此,不为无功;若神之如锡卓龙移,则不然也。”
(2).谓佛教徒居停。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怜奴锡卓京华,本拟偕完果諦,奈彼槎浮 楚 水,堪悲又隔风尘。”参见“ 卓锡 ”。
《漢語大詞典》:卓锡(卓錫)
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 元 张伯淳 《楞伽古木》诗:“ 道林 卓锡旧种此,髣髴於今八百年。” 明 郑仲夔 《耳新·梵胜》:“师卓锡 岑山 ,苦心实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西僧自西域来,一赴 五臺 ,一卓锡 泰山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发蛟:“山之麓有古寺,曰 清浄庵 ,地仅半弓,编茅为屋,一老僧卓锡其中。”
《国语辞典》:大法师(大法师)  拼音:dà fǎ shī
名气很大或法力高强的法师。如:「在部落社会中,大法师的地位仅次于酋长。」
《國語辭典》:移山填海  拼音:yí shān tián hǎi
1.移动山岳,填进大海。《孤本元明杂剧。八仙过海。楔子》:「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乾,教你无处潜藏。」
2.比喻极度艰辛困难。
《国语辞典》:倒海移山  拼音:dǎo hǎi yí shān
比喻法力高强。参见「移山倒海」条。《封神演义》第八二回:「正北上:皂色服,莲子箍,宾铁锏,跨糜鹿,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
分类:法力高强
《國語辭典》:呼风唤雨(呼風喚雨)  拼音:hū fēng huàn yǔ
1.形容神仙道士法术高强,能够召唤风雨。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西游记》第四四回:「我那师父,呼风唤雨,只在翻掌之间;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却如转身之易。」
2.比喻人神通广大、很有影响力。如:「总经理在商业界呼风唤雨的能力,叫人不得不佩服。」
《漢語大詞典》: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陶牧 《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平。”
分類:法力高强
《漢語大詞典》:逞法
施展法力。《禅真逸史》第三九回回目:“顺天时三侠称王,宴 李諤 诸贤逞法。”
法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白居易文曰:「法力所摄,鲜不归心。」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的力量。
法力无边
【俗语佛源】
「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异端,降魔道,除烦恼,度众生。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则施一切。」又如宋·苏轼《答圆通禅师书》:「所幸圣恩宽大,不即诛殛,想亦大善知识法力冥助也。」后因以法力指神通。如宋·朱松《书永和壁》诗:「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俗语中又以「法力无边」指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如《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李明权)
弘法力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诸佛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其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是名弘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