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功德钱(功德錢)
(1).佛教徒替人诵经或做法事的工钱。《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婆娘扯住和尚袖子道:‘师兄,明日来取功德钱时,就对爹爹説血盆愿心一事。’”
(2).泛指捐赠给僧寺尼庵的钱。《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况且初次染尘,必须大大的写笔功德钱……收在公账上应用。”
(3).称贿买衙役的钱。 清 遯庐 《童子军·探狱》:“要开地狱团圞会,须纳衙门功德钱。”
《漢語大詞典》:道场院(道場院)
和尚或道士作法事的地方。《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大喜,一齐同到道场院,看他们做作。”
《國語辭典》:大吹法螺  拼音:dà chuī fǎ luó
法螺,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软体动物。也是僧道作佛事用的乐器。「大吹法螺」比喻善说佛法,能传播很远。后讥讽人好说大话。如:「他又在对自己的英雄事迹添油加醋,大吹法螺。」也作「大肆吹嘘」。
《國語辭典》:打醮  拼音:dǎ jiào
僧道设坛诵经,超渡鬼魂。《金瓶梅》第一四回:「月娘道:『他今日往门外玉皇庙打醮去了。』」《红楼梦》第二九回:「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遂约著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
五法事理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尽为唯识也。其所以然者,以心为识之自相故也。乃至无为为识之实性故也。(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五会法事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唐法照著。说五会念佛之作法,揭赞文。
中阴法事
【佛学大辞典】
(仪式)人间之中阴,身如童子之形,且必以七日为一期而生于本生处。若于七日之终,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日,至第二七日之终而生于本生处。如此七日为一期,最长者至第七期,第七期之终,必生于一处矣。因之此七七日间称曰中阴,在此时为追荐之法事,是曰中阴法事。略称曰中阴。于生缘未定之间,希以追福之力生于善处也。随原往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梵网经下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法事
【佛学大辞典】
(仪式)又云佛事。为追福及善根开供佛施僧读诵讲说之会座也。【又】(杂语)佛法之修行,谓之法事。楞严经一曰:「发大勇猛,行一切难行法事。」
法事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唐善导撰。记弥陀三昧之行业及偈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