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汉军(漢軍)  拼音:hàn jūn
1.汉朝的军队。《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我告汉军先零所在,兵不往击,久留。」
2.元代、清代以汉人编成的军队,如清初将降清的明军,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
《高级汉语词典》:汉军旗
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
《漢語大詞典》:汉军八旗(漢軍八旗)
清 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原指 满洲 入关前已投降 满洲 或被俘从事兵役的 辽东 汉 人及其子孙。 努尔哈赤 建立八旗之初,将所有户口不分种族都编入,所以在一旗内有 满 、 汉 、 蒙古 等族人。 天聪 五年(公元1631年)将各旗的 汉 人拨出,另编一旗,定名 汉 军。 崇德 二年(公元1637年) 皇太极 就降附的 汉 人组成 汉 军左右翼二旗。四年分建黄、白、红、蓝四旗。七年扩编为 汉 军八旗,与 满洲 八旗、 蒙古 八旗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
分類:八旗组织
《漢語大詞典》:汉军缺(漢軍缺)
清 朝 汉 军旗籍中官职的空位。《清会典·兵部四·武选清吏司一》:“分武职官之缺,一曰旗缺,二曰营缺,三曰卫缺,四曰门缺。凡旗缺, 满洲 、 蒙古 、 汉 军分焉。营有 满洲 缺,有 汉 缺。门为 汉 军缺。卫为 汉 缺。凡营, 蒙古 得用 满洲 缺, 满洲 、 蒙古 、 汉 军皆用 汉 缺。”
《國語辭典》:韩信(韓信)  拼音:hán xìn
人名。(?~西元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漢語大詞典》:旗满
八旗满洲。清代军制分八旗,每旗又分满洲、蒙古、汉军等旗。例如:旗满官兵。——《广东军务记》
《国语辞典》:江东父老(江东父老)  拼音:jiāng dōng fù lǎo
楚汉相争时,项羽先盛后衰,后被汉军逼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备船待羽,劝其渡江。项羽却言,初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归还,有何面目见其父老。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借指故乡的父执兄长辈。《群音类选。诸腔类。卷二。跃鲤记。芦林相会》:「待回归,有何颜见得江东父老兄妹。」
《国语辞典》: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颜见江东父老)  拼音:wú yán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楚汉相争,项羽被汉军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后项王带领骑士冲杀,退到乌江西岸。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回到江东,据地为王。项羽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指心怀羞愧,没脸见自己人。
《国语辞典》:楚霸王困垓下  拼音:chǔ bà wáng kùn gāi xià
(歇后语)四面楚歌。当楚汉相争,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时,夜间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著楚地歌谣而以为汉军已占领楚地。比喻所处环境艰困,各方面都受到威胁或攻击。如:「如今人单势孤,已是楚霸王困垓下──四面楚歌,量你再怎么三头六臂,也无法挽回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