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求神福
祈求神灵保佑;祝福
《漢語大詞典》:求生害仁
谓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新唐书·房式传:“博士 李虞仲 曰:‘始 闢 反,为其用者皆救死其颈,可尽被恶名乎?如 式 ,不能去,又不能死,可谓求生害仁者也。’”
《分类字锦》:求使大宛
汉书傅介子传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
分类:奉使
《分类字锦》:求士版岩(求士版岩)
江淹为萧骠骑让封第二表方求士于版岩宜思贤于屠肆
分类:圣哲
《國語辭典》:求田问舍(求田問舍)  拼音:qiú tián wèn shè
只知道购置田宅家产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如今这些贪人,拥著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也作「问舍求田」。
《國語辭典》:求同存异(求同存異)  拼音:qiú tóng cún yì
求取共同点、保留相异处。如:「经过几次热烈的讨论,求同存异,终于有了初步的共识。」
分類:共同保留
《分类字锦》:求无不获(求无不获)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分类:书籍
《國語辭典》:求贤如渴(求賢如渴)  拼音:qiú xián rú kě
访求贤才,有如口渴急于饮水一般。形容寻才的心情非常迫切。《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也作「求贤若渴」、「思贤如渴」。
《國語辭典》:求贤若渴(求賢若渴)  拼音:qiú xián ruò kě
慕求贤才,有如口渴急于饮水。形容求才的心情非常迫切。《隋书。四七。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三国演义》第四七回:「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也作「求贤如渴」、「思贤如渴」。
《國語辭典》:求贤如渴(求賢如渴)  拼音:qiú xián rú kě
访求贤才,有如口渴急于饮水一般。形容寻才的心情非常迫切。《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也作「求贤若渴」、「思贤如渴」。
《國語辭典》:求贤下士(求賢下士)  拼音:qiú xián xià shì
招求贤能,礼遇才士。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隋唐演义》第八二回:「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之至意。」也作「求贤用士」。
《漢語大詞典》:求灶头不如告灶尾(求竈頭不如告竈尾)
见“ 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
《國語辭典》:求灶头不如求灶尾(求灶頭不如求灶尾)  拼音:qiú zào tóu bù rú qiú zào wěi
(谚语)比喻向上级请求,不如向主办的属下讲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你两个真傻厮!岂不晓得求灶头不如求灶尾?」也作「求灶头不如告灶尾」。
《分类字锦》:求增父秩(求增父秩)
唐书孙逖传父嘉之第进士终襄邑令逖迁中书舍人是时嘉之且八十犹为令逖求降外官增父秩帝嘉纳拜嘉之宋州司马听致仕
《高级汉语词典》:求张良,拜韩信
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
《分类字锦》:求著帽见(求著帽见)
宋史程戡传为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徙瀛州四迁给事中契丹使过称疾求著帽见戡使谓曰有疾可无相见见当如礼使者语屈冠而见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