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寻道路(寻道路)  拼音:xún dào lù
比喻谋求生计。《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平日只去海上寻些道路,直到上司来时,穿著衣巾,摆班接一接、送一送,就是他向化之处了。」
《漢語大詞典》:三福
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观无量寿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浄业。”
《漢語大詞典》:致之死地而后生(致之死地而後生)
兵家用语。谓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语本孙子·九地:“陷之死地然后生。” 李筌 注:“兵居死地,必决命而斗以求生。”《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昔 韩信 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國語辭典》:死中求生  拼音:sǐ zhōng qiú shēng
在极危险的处境中挣扎以求取生路。《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也作「死里求生」、「死中求活」。
《国语辞典》:民生哲学(民生哲学)  拼音:mín shēng zhé xué
三民主义的最高原理与哲学基础,认为人类求生存为社会进化的根源,而民生为历史的中心。
《国语辞典》:死地求生  拼音:sǐ dì qiú shēng
在绝境中求生存。《新唐书。卷一八九。赵犨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国语辞典》:忍耻偷生(忍耻偷生)  拼音:rěn chǐ tōu shēng
忍受羞辱,苟且求生。《西游记》第九回:「痛夫已被贼人所杀,岂可腼颜从贼?止因遗腹在身,只得忍耻偷生。」《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忍耻偷生为父仇,谁知奸计觅风流。劝人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也作「忍垢偷生」、「忍辱偷生」。
《国语辞典》:忍辱偷生  拼音:rěn rù tōu shēng
忍受羞辱,苟且求生。《三国演义》第八回:「妾恨不即死;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也作「忍垢偷生」、「忍耻偷生」。
《国语辞典》:苟留残喘(苟留残喘)  拼音:gǒu liú cán chuǎn
勉强维持最后的一丝气息,以求生存。明。高明《琵琶记。蔡婆埋冤五娘》:「奴家自把细米皮糠逼逻吃,苟留残喘,也不敢教公公婆婆知道,怕他烦恼。」也作「苟延残息」、「苟延残喘」。
《国语辞典》:死不死,活不活  拼音:sǐ bù sǐ,huó bù huó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红楼梦》第六八回:「若差些儿的人,听见了这话,吵嚷起来,把你丢在外,死不死,活不活,你又敢怎样呢?」也作「活不活,死不死」。
分类:求生
《国语辞典》:夹缝中求生存(夹缝中求生存)  拼音:jiá fèng zhōng qiú shēng cún
比喻在压力紧绷或对立环境下,找寻空隙谋求生存。如:「两个处室向来不合,我这个联络员只得想办法在夹缝中求生存。」
《国语辞典》:活不活,死不死  拼音:huó bù huó,sǐ bù sǐ
求生不得,求死亦不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也作「死不死,活不活」。
分类:求生
《国语辞典》:救生筏  拼音:jiù shēng fá
一种船上救生设备。供船舶遇难时,落水人员乘坐求生。传统式救生筏,一般是以镀锌铁板制成的环形水密空气箱,存放于船边特设的架子上,同时能利用本身重量落入水中。近代用橡樛布制成的充气式救生筏,重量轻,占位小,可折合储存,抛入水中即可自动充气成形。
《漢語大詞典》:慎产(慎産)
顺其求生的欲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 陈奇猷 集释引 孙诒让 曰:“慎,读为顺。产,与生义同字通……慎产者,言 文公 所言皆是顺其生之事。”
分類:求生欲望
求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中有者次求可生之处,故名。对于已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