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83,分29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古鼎跃水
官水土
沙含水弩
过江誓水
寒水依痕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韩昌黎贬水曹
汗逾水浆
汉水胶船
沈范知水部
何水曹(又作:何水部)
银河水剪甲兵都洗
千年水未清(又作:河水有清日)
贺老门前湖水
一水是红墙
典故
古鼎跃水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
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
《楼炭经》
地深二十亿万里,下有金粟、金刚,亦各二十亿万里。下有水际,八十亿万里。此虽六重,前四是地轮,第五水轮,第六风轮。

例句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韩愈 石鼓歌

典故
官水土

相关人物


《尚书》卷三〈虞书·舜典〉~44~
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例句

削玉风姿官水土,黑头公自古来难。 韩偓 和王舍人抚州饮席赠韦司空

典故 
射工含沙
  
沙含水弩
 
蜮沙含
 
蜮箭伺人
 
鬼含沙


《能改斋漫录》卷十五〈方物·辨蜮〉~393~
案陆玑毛诗义疏曰。蜮、短狐也。一名射影。如龟三足。在江淮水中。人在岸上。影见水中。投人影则杀之。故曰射影。或谓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创如疥。
《抱朴子》卷十七〈内篇·登涉〉~280~
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不晓治之者煞人。其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
《新校搜神记》卷十二~94~
汉光武中平中,(编者按:中平当为中元,因光武无中平年号。或光武为灵帝之误。)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诗所谓「为鬼,为蜮,」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溪毒。」先儒以为男女同川而浴,淫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诗经·小雅·何人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汉·毛氏传:「蜮,短狐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域,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影。」

例句

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 宋之问 早发韶州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白居易 读史五首

典故
过江誓水

相关人物
祖逖


《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逖抚慰问之曰:「比复南塘一出不?」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谈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例句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李白 南奔书怀(一作自丹阳南奔道中作。此诗萧士赟云是伪作。

典故
寒水依痕


《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冬深〉
花叶随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早霞随泪影】,寒水各依痕【寒水各流痕】。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
典故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三〈隋炀帝杨广·诗·诗〉~2673~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避暑录话》卷三
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典故
韩昌黎贬水曹

相关人物
韩愈


《新唐书》一百七十六〈韩愈列传〉~5258~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典故
汗逾水浆

相关人物
曹丕(魏文帝)
 
钟毓


《世说新语》上卷上《言语》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慄慄,汗不敢出。』」

例句

老少多暍死,汗逾水浆翻。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

典故
汉水胶船
 

《史记》卷四〈周本纪〉~34~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典故 
沈范知水部

相关人物
何逊
 
沈约
 
范云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
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

例句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李商隐 漫成三首之一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杜甫 解闷十二首

典故  
何记室
 
记室何逊
 
记室何郎

相关人物
何逊


《南史》卷三十三〈何承天列传·(曾孙)何逊〉~87~
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梁天监中,兼尚书水部郎,南平王引为宾客,掌记室事,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倖。后稍失意,帝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未若吾有朱异,信则异矣。」自是疏隔,希复得见。卒于仁威庐陵王记室。

例句

论文谁可制,记室有何郎。 司空曙 送庞判官赴黔中

知己欲依何水部,乡人今正贱东丘。 严维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

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 杜甫 北邻

曾随何水部,待月东亭宿。 杨巨源 秋日题陈宗儒圃亭凄然感旧

借问省中何水部,今人几个属诗家。 秦系 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

才子旧称何水部,使君还继谢临川。 韩翃 寄徐州郑使君

差肩何记室,携手李将军。 韩翃 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

典故
一生江海客
 
乾坤整顿了
 
力挽天河
 
壮士挽天河
 
天河洗甲兵
 
挽银河仙浪
 
整顿乾坤
 
河汉洗戎兵
 
洗清兵甲
 
洗甲挽天河
 
银河水剪甲兵都洗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七〈洗兵马〉【案:原注。收京后作。】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捷书夜报清昼同】【捷书夕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胡儿命在破竹中】。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案:郭子仪领朔方军。屡破贼。拔卫州。进围邺城。】。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案:回纥以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喂肉葡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案:山在平凉县西。】。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成王【案:广平王俶。】功大心转小,郭相【案:中书令郭子仪。】谋深古来少【郭相谋猷古来少】。司徒【案:李光弼加检校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案:王思礼迁兵部尚书。】气与秋天杳。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南飞觉有安枝鸟】。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紫驾正耐烟花绕】。鹤禁通霄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鸡鸣问寝龙蛇晓】。攀龙附凤势莫当【攀龙附凤世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案:加封蜀郡、灵武元从功臣。肃宗独厚郭湜、李辅国辈。】。汝等岂知蒙帝力【汝等岂知象帝力】,时来不得誇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案:谓杜鸿渐。肃宗至平凉。鸿渐悉录军资储廥上之。上喜曰。灵武。吾之关中。卿乃萧何也。】,幕下复用张子房【案:时张镐代房琯为相。故下专言之。】。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隐士【案:谓李泌。时求归衡山。】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词人角撰清河颂】【词人解撰清河颂】【词人角撰河清颂】【案:时杨炎辈争献灵武受命、凤翔出师颂之类。】。田家望望惜雨乾,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典故
千年一清
 
千年水未清
 
河水有清日
   
河浊
 
黄河一代清
 
黄河千年一清
 

《易纬·乾凿度下》
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
《拾遗记》卷一〈高辛〉
又有丹邱,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

例句

从今亿万岁,不见河浊时。 刘驾 祝河水

人间知几代,今日见河清。 张说 东都酺宴

望断长安故交远,来书未说九河清。 徐夤 酒醒

河清海宴不难睹,我皇已上升平基。 郑嵎 津阳门诗

渴日候河清,沉忧催暮齿。 钱起 广德初銮驾出关后登高愁望二首

虽遇河清圣,惭非岳降贤。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典故
贺老门前湖水
 

《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二〈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二首之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典故
一水是红墙
 
红墙天阻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代应〉
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谁与王昌报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
《國語辭典》:含沙射影  拼音:hán shā shè yǐng
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能含沙喷射人影,使人得病。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二。比喻暗中害人。《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含沙射影,言鬼蜮之害人。」明。屠隆《䌽毫记》第三四出:「何物含沙射影,一出神京,辗转飘零萍梗。」也作「含沙射人」。
《國語辭典》:射影  拼音:shè yǐng
1.传说中有一种叫蜮的水中毒虫,能在水中含沙喷人的倒影,使人得病,故称为「射影 」。《抱朴子。内篇。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也称为「射工」。
2.将几何图形以某种方法映出其相对图形,应用于绘图几何学的有:正交射影、斜射影、中心射影、轴心射影、天顶射影。
《漢語大詞典》:胶舟(膠舟)
用胶黏合之舟。《旧唐书·李密传》:“主上南巡,泛胶舟而忘返; 匈奴 北炽,将被髮於 伊川 。”按,此喻处境危殆。参见“ 胶船 ”。
《漢語大詞典》:胶船(膠船)
用胶黏合的船。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周:“ 昭王 在位五十一年,以德衰南征,及济于 汉 , 楚 人恶之,乃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后用为比喻无济于事或无所作为之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 宋 黄庭坚 《定风波》词:“自断此生休问天,白头波上泛胶船。” 金 元好问 《甲午除夜》诗:“已恨太官餘麯饼,争教 汉水 入胶船。”
《漢語大詞典》:何范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与 范云 的并称。 何逊 年青时即有文名, 范云 很赏识他,两人因结为忘年交。见《南史·何逊传》。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一:“不妨 何 范 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分類:诗人何逊
《漢語大詞典》:何水曹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曾任 建安王 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世因称为 何水曹 。见《南史·何逊传》。 唐 杜甫 《北邻》诗:“爱酒 晋 山简 ,能诗 何水曹 。”参见“ 何水部 ”。
《漢語大詞典》:何水部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
《漢語大詞典》:何水部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
《國語辭典》:河清  拼音:hé qīng
1.语本《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比喻时间漫长,难遇时机。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河清难得,人代几何?」
2.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因而水色混浊,古人遂以河清为太平或圣君出世的祥兆。《文选。张衡。归田赋》:「徒临川而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3.黄河水由黄浊变为清澈。《宋史。卷九四。河渠志四》:「近因野水冲荡沿汴堤岸,及河道淤浅,若止役河清,功力不胜,望俟农隙顾夫开修。」
《國語辭典》:河清难俟(河清難俟)  拼音:hé qīng nán sì
难以等待黄河的河水变为清澈。语本《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后比喻时间漫长,难以等候。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铨选一官,河清难俟,遂玖授教职归矣。」
分類:时久
《漢語大詞典》:河清颂(河清頌)
宋书·鲍照传:“ 元嘉 中, 河 济 俱清,当时以为美瑞, 照 为《河清颂》,其序甚工。”后以“河清颂”泛指歌颂时世升平的作品。 唐 杜甫 《洗兵马》诗:“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國語辭典》:黄河清(黃河清)  拼音:huáng hé qīng
黄河因流经黄土高原而将大量泥砂冲刷入河,造成水色浑浊不堪,故以黄河清比喻罕见、难得的事情。《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亦为天下太平,政治开明的祥瑞。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今乃康熙二十三年,见了祥瑞一十二种。……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黄河清。件件俱全,岂不可贺!」
《國語辭典》:镜湖(鏡湖)  拼音:jìng hú
湖泊名:(1)位于安徽省芜湖县西北方。也称为「陶塘」。(2)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南方,宋熙宁以后渐废为田。也称为「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