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载名(载名)
周礼匠人专达于川各载其名注谓浍直至于川复无所注入载其名者识水所从出
分类:水利
《漢語大詞典》:水监(水監)
(1).水鉴。谓以水为镜。监,通“ 鑑 ”。书·酒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 孔 传:“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
(2).古代掌管水利的官。亦指掌管水利的官署。 元 严度 《〈白虎通〉序》:“余分水监,歷 常 之 无锡 。”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三:“高阜之处,水监既不可缺,而低下之处乃谓不必置立,何不思之甚也?”
《国语辞典》:州判  拼音:zhōu pàn
职官名。清制,知州佐吏,为从七品官。职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
《分类字锦》:为渊(为渊)
周礼匠人欲为渊则句于矩注大曲则流转流转则其下成渊疏凡川沟欲得使教渊之深当句曲如矩使水势到向上句曲尺则为回涹自然深为渊
分类:水利
《漢語大詞典》:浚治(濬治)
疏浚。 宋 苏轼 《颜乐亭诗》序:“ 胶西 太守 孔君翰 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之曰 颜乐 。”宋史·河渠志三:“ 河 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 明 宋濂 《送晋王傅李君思迪之官诗》序:“ 李君 之行,浚治其城隍,经营其宫闕,劳徠其黎庶,然后迎王就国。”
濬治:疏通河道,修治水利。 宋 叶适《东嘉开河记》:“封疆道路,城郭沟池,其修补濬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为也。” 清 王原《吴中吟·沟洫》:“濬治自壬子, 吴淞 流汤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疑狐穴被水,诱此人濬治云。”
《漢語大詞典》:水正
(1).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后土 。”
(2).指古代主管水利事务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为民师而命以民事”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冬官为水正。”
(3).五行学说谓水为主宰。《淮南子·天文训》:“故五月火正,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阴胜。” 高诱 注:“水正,水王也,故阴胜也。”
《分类字锦》:因势(因势)
周礼匠人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注漱犹齧也郑司农云淫读为廞谓水淤泥土留著助之为厚
分类:水利
《漢語大詞典》:水事
(1).关于江河水利的事宜。《晋书·傅玄传》:“以 魏 初未留意於水事,先帝统百揆,分 河 堤为四部,并本凡五謁者,以水功至大,与农事并兴,非一人所周故也。”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昔之为国者,惟水事为重。”
(2).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
《分类字锦》:置闸(置闸)
续文献通考神宗熙宁八年候官李宏创木兰陂陂三十二间间各树石柱二而置闸其中以时纵闭即陂之右疏渠导水障东流而南注者三十馀里为大沟七小沟无数溉南洋上中下三段民田凡万馀顷岁输军储二万七千斛遂以旧潴水五塘给为民田而截其三及旁田为置人守陂之费
分类:水利
《分类字锦》:捍海
宋史河渠志淳熙八年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赵伯昌言通州楚州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袤一百四十二里自唐黜陟使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圯不存至本朝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馀夫修筑三旬毕功遂使海濒沮洳潟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自后寖失修治才遇风潮怒盛即有冲决之患自宣和绍兴以来屡被其害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不可胜数每一修筑必请朝廷大兴工役然后可办望令淮东常平茶盐司今后捍海堰如有塌损随时修葺务要坚固可以经久从之
分类:水利
《分类字锦》:筑塘(筑塘)
唐书李吉甫传为淮南节度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且万顷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阏以防不足泄有馀名曰平津堰
分类:水利
《漢語大詞典》:水功
水利之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肃宗 ﹞拜 邓训 为謁者,监护水功。”《晋书·傅玄传》:“以 魏 初未留意於水事,先帝统百揆,分河堤为四部,并本凡五謁者,以水功至大,与农事并兴,非一人所周故也。”
分類:水利
《分类字锦》:护城(护城)
宋史韩世忠传从刘延庆筑天降山砦为贼所据世忠夜登城割护城毡以献
宋史河渠志淳熙八年襄阳府守臣郭杲修护城堤以捍江流继筑救生堤为二闸一通于江一达于壕当水涸时导之入壕水涨时放之于江自是水虽至堤无湍悍泛滥之患焉
《分类字锦》:遂均
周礼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
分类:水利
《漢語大詞典》:涵浸
(1).浸渍,滋润。新唐书·韩愈传赞:“讨究儒术,以兴典宪,薰醲涵浸,殆百餘年,其后文章稍稍可述。”
(2).指水利灌溉。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今果行此,则 真 、 滁 、 和 涵浸失业, 濠 、 光 、 安丰 怨不保护。”
(3).谓潮浪盖没海滩。 明 方孝孺 《观海楼记》:“於其摩盪涵浸之势,可以作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