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石腥
岩石的气味。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禊泉:“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
分類:岩石气味
《漢語大詞典》:裂鼻
使鼻欲裂。形容气味浓烈。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姜质 ﹞遂造《庭山赋》,行传於世。其辞曰:‘……燃目之綺,裂鼻之馨。’” 唐 柳宗元 《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苦咸酸辛,虽蜇吻裂鼻,缩舌澁齿,而咸有篤好之者。”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杨戩二怪》:“一道人长尺许,绕帐乘空而行,徐於腰间取一盂,髻中取小瓢,倾酒满之,其香裂鼻。”
分類:气味浓烈
《國語辭典》:口臭  拼音:kǒu chòu
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由龋齿、齿槽化脓、慢性口炎、消化不良等所引起。
《漢語大詞典》:碱气
1.亦作"鹼气"。
2.卤盐咸腥之气味。
分類:气味
《漢語大詞典》:狗生
犹狗臭。狗脂肪的气味。《淮南子·说山训》:“祭之日而言狗生,取妇夕而言衰麻。” 俞樾 诸子平议·淮南内篇三:“生当作‘胜’。説文·肉部:‘胜,犬膏臭也。’狗胜,犹言狗臭。”
分類:脂肪气味
《漢語大詞典》:湘芸
湘 地所产的香草。芸,香草名,有强烈气味,可驱除书中蠧鱼。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三:“﹝ 侯策 ﹞《咏雨》云:‘势侵书帙湘芸润,声入帘旌蜡炬清。’”
《國語辭典》:水质(水質)  拼音:shuǐ zhí
水的品质、性质。如:「经过多年整治,这条河川的水质已明显改善许多。」
《漢語大詞典》:蒿子
一般指花小、叶子作羽状分裂、有某种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
《漢語大詞典》:呈味
谓散发甘美的气味。宋书·礼志三:“雕气降雰於宫榭,珍露呈味於禁林。”
《漢語大詞典》:弥散(彌散)
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山上的香烟弥散,山上的火光弥满。”
扩散;布满。 鲁迅 《呐喊·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郁达夫 《蜃楼》:“而最足以使人感动的,却是弥散在这白茫茫打成一片的天地之间的那种沉默。”
《漢語大詞典》:臊秽(臊穢)
腥臭肮脏的气味。亦比喻丑恶的行为或低贱的地位。《隶释·汉樊毅修华岳碑》:“其德休明,则有禎祥;荒淫臊秽,篤灾必降。”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劳玉躬以役物,守臊秽以自毕。”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注目畧无所覩,但觉风雪透窗,臊秽扑鼻。”
《漢語大詞典》:青味
花草树木的清新气味。 周立波 《卜春秀》五:“温暖的南方的清夜飘满了草香、花气和新砍的柴禾的冲人的青味。”
《國語辭典》:嗅觉(嗅覺)  拼音:xiù jué
人体或一些动物鼻腔上的黏膜有嗅细胞,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刺激嗅细胞,其神经冲动由嗅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嗅觉,能辨别物的香臭。也作「臭觉」。
《漢語大詞典》:嗅闻(嗅聞)
用鼻子辨别气味。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漢語大詞典》:香楠木
楠树木材。气味芬芳,纹理细致,木质坚硬。 清 王佐 新增格古要论·异木·香楠木:“出 四川 、 湖广 ,色黄而香,故名。好刊牌扁,又有紫黑色者皆贵,白者不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己丑八年祈年殿灾:“盖其楹栋,皆以香楠木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