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威势
锋锷
遮天
熏灼
锋棱
骨节
壮盛
熏天
显赫
文气
锋颖
唐皇
郁怒
行气
萎蕤
《國語辭典》:威势(威勢)  拼音:wēi shì
权威势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者不操术,则威势轻而臣擅名。」《三国演义》第三回:「卓自是威势越大,自领前将军事。」
《漢語大詞典》:锋锷(鋒鍔)
(1).剑锋和刀刃。借指刀剑等武器。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鍔之间。”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钱鎛》:“太平兹所重,坐见销锋鍔。”
(2).借指物体的尖突部分。 清 魏源 《太行诸谷》诗之二:“影光倒射处,千厓失锋鍔。”
(3).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气势。 宋 叶适 《龟山杨先生祠堂记》:“收敛锋鍔以立纲目,昼勤夜思,各就纪序。” 明 唐顺之 《旸谷吴公传》:“公医既精,而仪观磊落,阔达善谈説,颖然见锋鍔。”
《國語辭典》:遮天  拼音:zhē tiān
遮蔽天空。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或气势旺盛。如:「一手遮天」、「眼看黑云遮天,应该很快就会下雨了。」《薛仁贵征辽事略》:「近摩天岭有一谷军,约及一万人,旗号遮天,鎗刀晃日。」《三国演义》第三回:「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
《漢語大詞典》:熏灼
亦作“燻灼”。
(1).烧炙。 明 杨仪 《高坡异纂》卷中:“明旦,忽书中烟起,发视之,惟纸灰一幅宛然,书无纤毫熏灼痕也。”
(2).指如火烧炙。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昔者 玄石 好酒,为酒困,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 清 唐孙华 《摇扇》诗:“炎歊熏灼苦连旬,赖有蒲葵巧製新。”
(3).喻声威气势逼人。亦喻指逼人的声威气势。《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九域耸其风尘,四海叠其燻灼。”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昔我 宪宗章武皇帝 ,熏灼威名,兵定八极。”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序》:“故 真定王 再入中书,权贵德望燻灼天下。朝臣得一见与语者,自以为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投虎’、‘割席’、‘名流’的熏灼之状,竟至于斯,则虽报以恶声,亦不为过。”
《漢語大詞典》:锋棱(鋒稜)
亦作“ 锋稜 ”。
(1).指物体的锋芒、棱角。 宋 司马光 《怪石》诗:“圭角老龙脊,锋稜秋剑鋏。” 清 曹寅 《砚山歌》:“按图絶似小 岱岳 ,背腹浑厚无锋稜。” 叶圣陶 《登雁塔》:“那石碑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凌厉的气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官大踧踖,锋稜顿减。”
(3).指刚直方正,气势凌厉。 清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调其舌。君则不然,喙刚如铁。锋稜所值,人谁女容?” 宋晶如 注:“棱,四方木也。比喻刚方之意。” 臧克家 《自白》诗:“百炼的钢条铸成了我的骨头,那么坚韧,又那么的锋棱。”
(4).气势(直逼)。诚意伯文集卷一附《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年二十八,师事 石楼子 ,明志式虑,锋稜古人。”
《國語辭典》:骨节(骨節)  拼音:gǔ jié
骨骼的关节部分。
《國語辭典》:壮盛(壯盛)  拼音:zhuàng shèng
强健、旺盛、有朝气。《战国策。燕策三》:「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國語辭典》:熏天  拼音:xūn tiān
火烟直上云霄。比喻势力强盛。《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唐。杜甫 遣兴诗五首之一:「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國語辭典》:显赫(顯赫)  拼音:xiǎn hè
声名显要昭彰。《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达皇佐之高勋兮,驰仁声之显赫。」《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光宠显赫,古今无二。」
《國語辭典》:文气(文氣)  拼音:wén qì
1.文章中的气势。如:「文气卑弱」。
2.文雅。《文明小史》第三六回:「这不要紧,就见他们一见亦何妨?我见过他们两次了,很文气的。」
《國語辭典》:锋颖(鋒穎)  拼音:fēng yǐng
锐气。如:「锋颖显露」。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谀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漢語大詞典》:唐皇
(1).《后汉书·班固传》:“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 唐 哉皇哉!皇哉 唐 哉!” 李贤 注:“唐哉,谓 尧 也;皇哉,谓 汉 也。言唯 唐 与 汉 ,唯 汉 与 唐 ”后因称气势宏伟盛大为“唐皇”。
(2).指 唐 天子。 明 太平野史 《朝天子·打谈》曲:“几声嘹喨几声低,有那些虚张声势,赞美 唐皇 ,褒谈 汉帝 。”
《漢語大詞典》:郁怒
气势盛积。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野性脱羈馽,饮齕遂所求。腹干颇肥张,欝怒何彪休。”
分類:气势
《漢語大詞典》:行气(行氣)
(1).道教语。指呼吸吐纳等养生方法的内修功夫。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牀足,行二十餘岁,移牀,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
(2).中医指输送精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 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於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於三阳。’”
(3).指使气血畅通。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杜预 注:“气和则志充。”
(4).指行文气势。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 千寻,走云连风。”
《國語辭典》:萎蕤  拼音:wěi ruí
植物名。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茎高一、二尺,生于山野中。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有平行脉。初夏开小筒状花,色白带绿。根茎可制淀粉,或供食用,又可为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