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鹰撮霆击(鷹撮霆擊)
像老鹰攫食,雷霆猛击。形容气势威猛。
《國語辭典》:遮天蔽日  拼音:zhē tiān bì rì
掩蔽天空,阻隔日光的照射。形容气势浩大,为数极多。《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池边两行垂柳,杂著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國語辭典》:汪洋自肆  拼音:wāng yáng zì sì
形容人的气度或文辞宽宏奔放。唐。柳宗元 故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轻车都尉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也作「汪洋闳肆」、「汪洋自恣」。
《國語辭典》:汪洋自恣  拼音:wāng yáng zì zì
形容人的氣度或文辭寬宏奔放。《清史稿。卷五○一。遺逸傳二。余增遠傳》:「為詩文,機鋒電激,汪洋自恣,寓言十九。」也作「汪洋閎肆」、「汪洋自肆」。
《國語辭典》:望风披靡(望風披靡)  拼音:wàng fēng pī mǐ
草木随风伏倒。形容为强大的气势所压倒,或为敌人气势所震慑,未作战就溃败了。《元史。卷一五○。张荣传》:「诘旦,敌兵整阵至,荣驰之,望风披靡,夺战船五十艘。」《痛史》第六回:「未曾交绥,先自望风披靡。」也作「望风而靡」。
《國語辭典》:望风而遁(望風而遁)  拼音:wàng fēng ér dùn
遥见对方的踪影或气势就吓得逃跑了。《金史。卷八一。温迪罕蒲里特传》:「贼识其旗帜,望风而遁。」《花月痕》第四五回:「这日离樊城不上十里,日早落了。对面忽来一游骑,车夫望风而遁。」也作「望风而逃」、「望风而走」。
《漢語大詞典》:舞凤飞龙(舞鳳飛龍)
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舞凤飞龙五百年,尽将锦锈裹山川。”
《國語辭典》:天旋地转(天旋地轉)  拼音:tiān xuán dì zhuǎn
1.天地转动,用以形容头晕眼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达生只觉天旋地转,支持不得。」
2.比喻政局重大变化。唐。元稹望云骓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也作「天旋日转」。
《國語辭典》:洋洋洒洒(洋洋灑灑)  拼音:yáng yáng sǎ sǎ
言论或文章长篇大论。如:「他写起文章来,动辄洋洋洒洒好几万字。」也作「洋洋纚纚」。
《國語辭典》:一泻千里(一瀉千里)  拼音:yī xiè qiān lǐ
1.形容水的奔流通畅快速。如:「黄河之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回时乘著水势,一泻千里,好不顺溜。」
2.比喻行文畅达,气势奔放。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其文如源泉奔放,一泻千里。」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苏东坡诗》:「坡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不甚锻鍊。」
3.比喻口才的雄辩。如:「他一上场就口若悬河,一泻千里,逼得对方百口莫辩。」
《國語辭典》:一气呵成(一氣呵成)  拼音:yī qì hē chéng
一口气完成。比喻文章或绘画的气势流畅,首尾贯通;或工作安排紧凑、不间断。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似并此数言,亦可略而不备者。」
《漢語大詞典》:雄呑
一口吞下。形容气势极盛。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我师疾逐,其势尤炽……一鼓而歼,凛焉雄吞。”
《漢語大詞典》:汹赫(洶赫)
形容气势盛。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上令 兴 负贪昧之罪,子被署用之愆,章问汹赫,父子湮没。”
分類:气势
《漢語大詞典》:汹恶(洶惡)
形容气势盛大凶险。《“五四”爱国运动资料·蔡校长之去职》:“ 北京 宵小充盈,横生猜忌,其暗潮之汹恶,故不自今日始矣。”
《國語辭典》:虚张声势(虛張聲勢)  拼音:xū zhāng shēng shì
故意誇大声威气势,用以吓阻他人。唐。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红楼梦》第六八回:「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惊吓而已。」
《漢語大詞典》:轩怒(軒怒)
形容气势雄浑强盛而足以动人。 黄人 《〈清文汇〉序》:“故其文云雷鬱勃,风涛轩怒,震国民之耳鼓,至今渊渊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