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床公床婆  拼音:chuáng gōng chuáng pó
台湾民俗中的床神,为保佑幼儿平安长大的神祇。也称为「床公床母」。
《国语辞典》:爬孤棚  拼音:pá gū péng
中元节民俗游戏。源于福建一带。本因闹饥荒,富裕人家为平息纷争,共同筹款设置孤棚,让饥民公平爬上棚顶争食。今日则演变为由四根长杆架设一高约三十馀尺的高架,杆上涂抹油脂,参与者分成四队分由四杆爬上,以先爬上棚台者得胜。是一种斗智斗力的游戏。台湾恒春地区仍保留此风俗。
《国语辞典》:摸春牛  拼音:mō chūn niú
一项极具乡土色彩的新春民俗活动。相传摸春牛可以带来大吉大利。如摸牛头,儿孙会出头;摸牛嘴,大富贵等。
《国语辞典》:跨鼓舞  拼音:kuà gǔ wǔ
一种民俗舞蹈。舞者在腰间系上小鼓,两手各持鼓槌,边击鼓,边歌舞。
《国语辞典》:蜈蚣阵(蜈蚣阵)  拼音:wú gōng zhèn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演出时以数十块木板搭成长条形的台座,以人力或装上车轮行走,上面坐著由适龄儿童扮演的传说或神话人物。由于木板搭成的长条台座连结成行,形状很像蜈蚣,故称为「蜈蚣阵」。常于庙会节庆中演出,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也称为「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阁」。
《国语辞典》:麒麟阵(麒麟阵)  拼音:qí lín zhèn
一种流行于新竹县新埔镇的民俗游艺。表演时以一对大型麒麟,搭配一老丑与老旦,及一对大头娃娃,全由男人装扮而成,再配合锣鼓的节奏在广场上互相戏弄、追逐,类似舞龙舞狮。
《国语辞典》:天穿节(天穿节)  拼音:tiān chuān jié
民俗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相传女娲氏于此日补天,故民间于当天用红丝线系饼,放在屋顶上,称为「补天穿」。另一说以为正月二十三日或三十日为天穿节,说法各异。
《国语辞典》:跳鼓阵(跳鼓阵)  拼音:tiào gǔ zhèn
台湾常见的民俗活动。常见于迎神赛会中。演出时通常以九人一组,中央一人击鼓,两人执旗前导,两人执娘伞,外围有四人敲锣。藉著锣鼓明快的节奏,不断的变化阵式。气氛雄壮、热闹。参见「大鼓阵」条。
《国语辞典》:宋江阵(宋江阵)  拼音:sòng jiāng zhèn
一种民俗武术表演的阵式。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组成,共一○八人。阵中备有盔甲、盾牌、短刀、双斧等兵器,以表演传统武术为主。或以为源出《水浒传》中宋江操练部众的阵式而得名。
《国语辞典》:痘疹娘娘  拼音:dòu zhěn niáng niáng
民俗中对痘神的俗称。传说专管小儿出疹子、天花,其诞辰为农历十一月初一。《红楼梦》第二○回:「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众人忌煎炒等物。」
《漢語大詞典》:过破五(過破五)
旧时民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正月·禁忌》:“元旦……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虽有亲宾来拜謁者,亦不答拜。初五日后始往叩谢,名曰过破五。”
分類:民俗
《漢語大詞典》:观风察俗(觀風察俗)
观察国风民俗。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其理讜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漢語大詞典》:跌千金
旧时一种民俗。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礮,将门环或木槓,于院地上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
分類:种民民俗
《漢語大詞典》:祠山神
民间俗祭。其所供神之姓名、事迹因史志中各以民俗相传而称说不一。或谓 乌程 横山 张渤 ,或谓 武当 张秉 ,号 祠山神 或 祠山大帝 、 张大帝 。其祭所称 张王庙 ,又称 祠山庙 。 汉 唐 以来,庙祀不绝。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祠山神:“合而观之,则 祠山神 之祀,本起于 广德 ,其所谓化猪通津,盖本《淮南子》 禹 化为熊,通轘辕之路, 涂山氏 见之,惭而化为石之事,移以附会于 祠山 。然俗所传 祠山 张大帝 寔本此。而非如 弇州 所云也。且 祠山 张大帝 之称乃近代流俗所传,而 宋 以来尚称 张王 ,并未加以帝号。”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通俗编·神鬼引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
《漢語大詞典》:健粽
南宋 吴 中的民俗。夏至日包粽子,用捆束粽子的草系于手足,以祈祝健康,故名。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