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锋端(鋒端)
兵器或毛笔等的尖端。《韩诗外传》卷七:“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若另换一管,锋端不同了。”
《国语辞典》:笔捲(笔捲)  拼音:bǐ juǎn
卷藏毛笔以便携带的小竹帘。也作「笔卷」。
《漢語大詞典》:越管
越 竹所制的毛笔杆。亦代称上等毛笔。 唐 薛涛 《十离诗·笔离手》:“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 宋 梅尧臣 《走笔戏邵兴宗》诗:“细粒 吴 粳谁下咽,尖头越管底能操?”
《漢語大詞典》:诸葛笔(諸葛筆)
一种有名的毛笔。 宣州 诸葛氏 所制。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 宣州 诸葛氏 ,素工管城子,自 右军 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又幼岁当 元符 、 崇寧 时,与 米元章 辈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宝爱,每遗吾 诸葛氏 笔,又皆散卓也。及 大观 閒偶得诸葛笔,则已有 黄鲁直 样作枣心者。” 清 钱谦益 《〈戴初士文集〉序》:“ 萧伯玉 叙 初士 之诗,以 宣州 诸葛笔自况,谓二管之外,别无常笔。”
《漢語大詞典》:毫笺(毫箋)
毛笔和精美的纸张。借指诗文著作。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 黄陶菴 之深於譬证, 唐荆川 之熟於歷史, 归震川 之原於《六经》,洵令毫笺生色。”参见“ 毫素 ”。
《國語辭典》:毫素  拼音:háo sù
笔和纸。也称为「毫楮」、「豪素」。
《國語辭典》:水笔(水筆)  拼音:shuǐ bǐ
1.硬质的毛笔。
2.自来水笔。
《漢語大詞典》:佩笔(佩筆)
(1).古代一种佩挂在腰带上的毛笔。旧唐书·李彦芳传:“其佩笔尚堪书,金装木匣,製作精巧。”新唐书·李彦芳传:“其旧物有佩笔,以木为管弢,刻金其上,别为环以限其间,笔尚可用也。”
(2).佩带毛笔。犹言怀笔。 清 曹寅 《雨夕偶怀桐皋僧》诗:“晚衙鼓鼕鼕,簿牒清扰扰。佩笔二十年,画字苦不了。”
《国语辞典》:共笔砚(共笔砚)  拼音:gòng bǐ yàn
一起使用毛笔、砚台等文具。比喻在一起共同学习。《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邑有楚银台之公子,少与生共笔砚,相狎。」
《国语辞典》:管手  拼音:guǎn shǒu
制作毛笔的技师。晋。王羲之〈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时人咸言:『兔毫无优劣,管手有巧拙。』」
《漢語大詞典》:墨洗
洗毛笔时用以盛水的器具。 许地山 《东野先生》一:“桌上底笔筒、花插、水壶、墨洗,没有一样不是奶瓶子。”
《國語辭典》:正锋(正鋒)  拼音:zhèng fēng
一种运笔方式。使用毛笔书写时,无论如何运转,笔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也称为「中锋」。
《漢語大詞典》:散卓笔(散卓筆)
毛笔的一种。其笔毫约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笔可抵他笔数支,为世所重。 宋 代 宣州 诸葛高 以善制散卓笔名世。 宋 苏轼 《东坡题跋·书诸葛散卓笔》:“散卓笔惟 诸葛 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
《漢語大詞典》:青毫
指毛笔笔头。毛笔笔头濡墨成黑色,故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外谪》:“万缕香烟浮碧鼎,半行珠玉染青毫。”
《國語辭典》:排笔(排筆)  拼音:pái bǐ
画家染色或裱糊匠所用的笔,以数管相连为一,故称为「排笔」。
《国语辞典》:笔岫(笔岫)  拼音:bǐ xiù
形容山峦高峻耸立,如毛笔般的挺直。《幼学琼林。卷一。新选地舆类》:「彩云笼笔岫,绚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