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结巴子(结巴子)  拼音:jiē bā zi
湖南方言。指口吃,即说话不顺且有重覆字音的毛病。
《国语辞典》:挑刺儿(挑刺儿)  拼音:tiāo cì ér
故意挑剔别人言语或行动上的毛病。如:「他喜欢挑刺儿,故意让人难堪。」
《漢語大詞典》:秽訾(穢訾)
坏习惯;坏毛病。孔丛子·儒服:“ 陈尫 性多秽訾,每得酒食,必先拨捐之,然后乃食。”
分類:习惯毛病
《國語辭典》:横挑鼻子竖挑眼(橫挑鼻子豎挑眼)  拼音:héng tiāo bí zi shù tiāo yǎn
比喻人百般挑剔。如:「天下事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做老闆的就别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弄得公司员工情绪都很低落。」
《漢語大詞典》:不大对头
有了问题,出了毛病,指有失调的迹象。例如:感到他的胃开始不大对头了。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漢語大詞典》:披毛求疵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每披毛求疵,陷於重辟。以此故人多畏而鄙之。”亦作“ 披毛求瑕 ”。北史·崔浩传:“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瑕,冀得肆心。”参见“ 吹毛求疵 ”。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漢語大詞典》:深入膏肓
谓毛病已经无可救药。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六:“我在广播时也曾考虑到这讳病忌医的深入膏肓的毛病,但我把话说得委婉了一些,结果倒也没有触犯到那一片的逆鳞。”
《漢語大詞典》:抉瑕摘衅(抉瑕摘釁)
谓刻意挑剔缺点毛病。东观汉记·陈元传:“抉瑕摘衅,掩其宏美。”
《漢語大詞典》:夸大狂(誇大狂)
极端狂妄自大的毛病。亦指有这种毛病的人。 胡适 《慈幼的问题》:“凡有夸大狂的人,凡是夸大我们的精神文明的人,都不可不想想这三件了。”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